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已不斷深入人心,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已成為每位語文教師的必備素質;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已成為每位教師的必備功課,作文教學尤為如此。因為新課標指出\"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那目前農村小學生的習作質量是否很高呢?答案是否定的。翻開小學生的作文本,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學生的作文內容大同小異,假話、空話、套話連篇,語言貧乏,缺少真情實感。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師的指導方法不當,作文設計理念陳舊也是其中之一。具體表現為:
1 出題形式單一,缺乏開放性和創新性
在作文訓練過程中,學生遇到的作文形式常常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大多數教師拘泥于課本中所制定的作文教學內容,很少根據學生實際和農村實際情況來出題。
2 作文內容重復,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
從三年級到六年級,學生所寫內容大都是\"假期中的一件事\"、\"我的家庭成員\"、\"我敬佩的一個人\"、\"一件難忘的事\"等等。而農村學生大都生活單一,遇到人和事也少之甚少,更沒有什么特別的影響和記憶。此類作文對學生沒有任何興趣和吸引力,如何能寫好。
3 作文要求統一,缺乏針對性和個體差異
為了方便布置,方便講評,教師在布置作文時,大都是千人一題,無論學生作文水平高低,無論學生是否有過類似的生活經驗。教師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缺乏針對性。
單一的形式,重復的題材,統一的要求,撲滅了學生寫作的激情,扼殺了他們想象的能力,以至于學生覺得作文難、作文煩,漸漸地失去了作文的興趣。
作為一名成長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應及時更新作文的設計理念,使作文設計的思路更開闊,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新課標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等這些嶄新的理念為教師的作文教學改革提供了依據。
⑴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愛寫作。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對教師提出的要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首先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調動學生的作文熱情,以興趣為先導,逐步讓學生愛上作文。
① 畫配話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信手涂鴉是他們的最愛。這時,老師可讓他們將自己所畫的畫配上\"話\"(語言文字),讀給別的小朋友聽。
② 給作文穿上美麗的新裝。
高年級的學生,大多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注重個性的展示,可讓他們為自己的作文本設計一個漂亮的封面,起一個美麗的名字,為每次的作文配上可愛的插圖。當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師表揚時,可讓學生在這次作文旁畫一個笑臉,作為對自己的獎勵。
③ 我的作文發表了
能夠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收到稿費,是每一同學都夢寐以求的事,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從每次作文中選出幾篇比較好的文章,以書信的形式告之學生,某某同學,你的作文《xxx》,被《明日之星》(班級墻報的名稱)雜志所采用,轉寄稿費一元。喜歡交際的學生能收到別人寫給自己的信都很興奮,何況還有象征性的稿費,這無疑也會促進學生的作文興趣。
一切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注重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讓學生首先愛上寫作,樂于寫,這樣還愁以后寫不出好文章嗎?
⑵ 以生活為源泉,讓學生會寫作。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光有濃厚的興趣還不夠,還要有寫作之\"米\"(材料),這\"米\"從哪里來呢?可以是教師給的(教師可創設一些情境,也可利用一些生成的資源,作為寫作的材料),也可以是學生自找的(這里指學生的觀察和生活積累)
① 培養觀察能力,力求讓學生發現\"米\",加工\"米\"
A 什么是觀察?仔細察看客觀事物或現象(《現代漢語詞典》)。它是學生寫好習作必不可缺少的條件。學生只有通過對事物的仔細觀察,才能了解事物,感受事物。
觀察實物
教師可結合看圖說話訓練,指導學生如何觀察一幅圖,要以怎樣的順序來看,告訴學生內容不同觀察的方法也不同。還可在課堂上出示一些實物讓學生觀察,說出這些實物的顏色、形態、特點、大小等。
B 觀察生活
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指導他們認真觀察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通過觀察讓學生知道雨前和雨后的景色是不一樣的,不同季節的雷聲響的也不一樣。還可把學生帶到菜地、集市等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讓他們觀察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有什么特點。在觀察充分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說,可以植述看到的景象,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的基礎上,可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日記的形式記下來,既可積累寫作素材又可練筆,而且還可使學生從小養成關心現實,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好品質,可謂一石三鳥。
② 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米\"
在學生自找\"米\"的同時,教師還可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米\",使學生有話可寫。某教師在進行一種動物的習作訓練時,上課后自帶一種小動物進教室,讓學生給這個小動物起個好聽的名字,再近距離地觀察它。使學生和小動物有了親密的接觸,在充分了解小動物的基礎上教師故意制造突發事件,面對突發事件學生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等學生的各種活動停止后,教師適時指導,讓學生用各種形式寫下自己想說的話。
這樣的情境創設,既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使學生有話可說,又幫助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減少了寫作的束縛,使學生能夠自由表達,暢所欲言,寫出自己的心里話。
⑶ 以需要為切口,讓學生要寫作
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寫作的材料,并不表示他能將這種寫作的激情堅持到底,只有將寫作和學生的需求聯系起來,再通過相應的目標誘導和刺激強化產生一種行為,讓學生養成有話就記在本子里,有發現、有感受、有體驗就寫下來,使這種寫作行為演化為一種需求,進而成一種習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時,這種激情才會長久。
教師可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從心理入手,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心理需求演化成文字。如當學生丟失或撿到物品時,教師可指導他寫尋物啟示或招領啟示;當同學之間有了糾紛時,可讓他用文字將事情經過寫下來,并發表一下自己的評論;學生對班級、社會上的某一種現象有了看法時,可指導他們寫建議書、倡議書;讀了一本好書,看了一部好電影,可讓他們寫讀后感、觀后感;學生多有自己的偶像,可讓他們收集偶像的資料,鼓勵學生向偶像寫信,介紹自己、班級、家鄉的情況等等。
\"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教師在進行這些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要求不要過高,只要文從字順,能將意思表達清楚就行。長此以往,何愁學生的作文水平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