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教育學生繼承漢字文化和漢字書寫文化,是孕育和發展我們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起點。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對于小學語文寫字做到了以下幾方面:
【關鍵詞】示范榜樣 興趣 因材施教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教育學生繼承漢字文化和漢字書寫文化,是孕育和發展我們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起點。對學生強化寫字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必然要求,是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通過寫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等。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對于小學語文寫字做到了以下幾方面:
1 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榜樣示范。
教師具有示范性的特點,教師的表率作用對學生有著特殊的影響。教師平時的課堂板書,批改作業,都應該注意書寫的姿勢,安排好字的結構,注意字的筆順,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個端端正正的漢字。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個別輔導時,握著學生的手寫一寫,讓學生看著老師寫一寫,無形中老師把自己變成了一面鏡子。不但可以矯正自生的寫字姿勢,提高寫字水平,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對于學生更是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寫字標本。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2 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
寫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練成的,關鍵在于持之以恒。要讓學生喜歡寫字,并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必須重視學生寫字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凡是他們喜歡的,學習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效果也較好。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興趣的培養:
2.1 生動有趣的故事激勵。孩子們愛聽故事,愛講故事,通過生動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明白道理,學到知識。從而引發他們對漢字的喜愛。如古人的故事:王羲之每天\"臨池學書\"清水池變\"墨池\"的故事,讓他們學到了勤奮;岳飛在沙上練字的故事,使他們學到了自強不息,古人勤學苦練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是練字的生動教材。還可解字說意,編寫小故事。為了引發學生認字、愛字的興趣,在分析字形結構的時候,根據字的各部分編寫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特別是一些象形、會意的漢字,讓學生能夠在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對漢字產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2.2 形式多樣的競賽激勵。競賽不但能調動學生練字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同學之間互相合作的集體意識。如作業星級制度、小組競賽、個人競賽。另外,激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組織的各項書法競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
2.3 定期開展展覽。定期舉辦作業展覽,將寫的好的學生作品和報刊上的優秀書法作品放進學習園地。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對寫字的興趣。班級里形成良好的寫字氛圍。
3 教給學生寫字的方法和技巧
3.1 基本筆畫。每一個字都是由基本的筆畫構成的,因此寫好一個字就要寫好它的每一個基本筆畫。每一個漢字都具有起筆、運筆、收筆的程序。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在認識基本筆畫的同時,就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筆畫指導,讓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為今后的寫字教學起一個良好的開頭。
3.2 字的偏旁。大部分的漢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這些偏旁的書寫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掌握了這些偏旁的書寫,就可以應用到帶有這些偏旁的字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字的結構安排的更好。
3.3 字的結構。漢字的結構變化多端。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生字都寫在田字格里,因此可以要求學生借助田字格來寫好生字。漢字的形體特點為方塊形,獨體字比較少,左右結構的字最多。這樣的字要求做到左右基本等高,然后再看具體分類,如:左窄右寬、左寬右窄、左右相同等。左中右結構的字各部分要寫的窄而長。上下結構的字各部分也要均勻,上中下結構的字每個部分要寫的扁而寬……
4 保證練習時間,因材施教
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完成練習任務的情況是有差異的。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我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績好的,完成作業速度較快,而且質量高的學生,我讓他們每天練習一篇關于古詩或者文章段落的硬筆書法。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會動腦筋思考字形結構,布局疏密。而對于速度較慢,接受知識困難的學生,我讓他們完成每一次的作業,保證質量,再求數量。由于采取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后進生的信心增強了,寫字的水平也隨之得到提高。
5 齊心協力,嚴格要求
要養成一個好的寫字習慣是非常不容易的,學生的習慣形成是一個不斷積累,螺旋上升的過程。因此,良好的寫字習慣不能僅靠幾節寫字課。我們必須對學生嚴格要求。要求學生寫字課內與課外一個樣,校內與校外一個樣。經常向家長宣傳學生良好寫字習慣培養的重要性,要求家長積極配合,與老師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對學生每一次的家庭作業都能認真檢查。教師也及時向家長反映學生最近的寫字情況,逐步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版
[2] 《陜西教育》2012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