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外貿經濟對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時,我國許多企業在處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經濟糾紛時,對怎樣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往往感到很迷茫、不知從何處下手,因而,國際貨物銷售合同的有關法律問題很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法律問題;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D99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0-0267-02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日益深入發展,各國經濟彼此之間依賴度大大加強。而我國為了深入推進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也積極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大力發展對外貿易。近年來,外貿經濟對國家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時,我國許多企業在處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經濟糾紛時,對怎樣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往往感到很迷茫、不知從何處下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的有關法律問題很值得深入研究。
一、可適應性問題
仔細分析《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的原則可知,其本身主要適用于公約締約國的當事人,除非當事人有其他特別約定,一般情況下《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就會在此合同簽訂之日起自動生效,而對口頭形式做出特別說明的則無效。由此可知,《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很明顯不包含口頭合同,不過,假如當事人非常希望自己的意思適用公約,那么可以用書面的形式在合同中做出特別說明和規定,這樣就可以選擇適用的合同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調查分析沒有對適用法律做出選擇的適用混亂情形主要有以下情況。
1.假如和我國當事人做買賣的國家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并且該國家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一條規定采取保留態度,那么作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我國當事人則應依據約定后就必須遵守原則,應適用于《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條例規定,排除國內法的干擾,不是書面簽訂的合同那就是非法無效的。
2.假如和我國當事人做買賣的國家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該國家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一條規定沒提出保留態度,并且對中國所作的保留也沒有提出質疑和否定,那么,作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我國當事人則應依據約定后就必須遵守原則,應適用于《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條例規定,排除國內法的干擾。但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二十一條之規定,此合同的形式應該限制在我國當事人所提出的保留的范圍之內。
3.假如和我國當事人做買賣的國家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該國家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一條規定沒提出保留態度,不過對中國所作的保留卻提出質疑和否定,那么根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二十一條之規定,此合同的形式不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之規定,應再依據法院所在地或者仲裁地的沖突法來進一步審議該合同形式的準據法。如果根據國際私法規則適用和我國當事人做買賣的國家的法律,那么簽訂的合同就應符合締約國的法律規定的形式要求。
4.假如和我國當事人做買賣的國家不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締約國,《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則不適用,那么,作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我國當事人就可以選擇合同準據法。如果沒有選擇,那么可以根據法院所在地或者仲裁地的沖突法來進一步審議該合同形式的準據法。
二、風險轉移問題
在國際貨物銷售買賣中,風險主要是指銷售貨物可能在火災、盜竊、高溫、水浸、查封、沉船、征用等非常規情況下遭受的滅失、短少或變質等的各種意外損失。風險轉移的關鍵問題是什么時間風險將由買方轉移至賣方。風險轉移制度的最大功效就是在巧妙地權衡買賣雙方利益的條件下爭取最大化的交易效率和社會整體效益,在合同中合理分配這種不確定所帶來的意外損失,所以說風險轉移時間的劃分和意外損失合理分配承擔是很關鍵的。著名法學家施米托夫曾經就說過,不管風險轉移時間劃分合理與否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風險轉移的立法與實踐。關于如何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問題有以下三種代表性的理論。
1.在合同訂立的時候就轉移。羅馬和瑞士的一些學者認為在合同簽訂時就說明風險的轉移,這樣能較好的促使雙方當事人都能最大限度的行使權利和履行自己的義務。但是眾所周知,一般情況下國際貨物買賣雙方當事人距離相隔甚遠,交割過程非常復雜,雖然雙方當事人已經簽訂合同,但交易貨物仍舊在賣方手里,簽訂合同時就將貨物意外損失風險轉移到買方這邊,而賣方脫離責任不承擔任何風險,那么賣方則容易疏于對交易貨物的保管,最終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而這些損失還得有買方來承擔,很顯然對買方來說有失公允。
2.在所有權轉移的時候轉移。英國貨物買賣法與法國民法典根據物主承擔風險原則認為應當在所有權轉移的時候轉移風險??梢哉f他們認為這樣做的重要理論支撐依據責權利相對等的規定,享受一定的權益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但是我們都明白在交易的過程城中貨物所有權與占有權常常不能合二為一,很多情況下買方當事人已經拿到了交易貨物,但是交易貨物的所有權憑證依然在賣方手中,意外損失風險當然還是由賣方來承擔,賣方的責任顯然承擔多了。此外,對于分期付款來買賣貨物,買方當事人已經拿到并開始使用消費了標的物,但是貨款沒有償付完之前所有權仍然屬于貨物的賣方,這對貨物的賣方來說,也承擔了極大的意外風險責任。所以在所有權轉移的時候轉移風險從實務角度來看在現實實踐中把握難度比較大。
3.在貨物交付的時候轉移。在貨物交付的時候轉移風險主要是指以貨物的交付作為轉移風險的標準時間。這種在貨物交付的時候轉移風險的規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當代許多國家都認同這種做法,《德國民法典》第 446 條和《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509 條都做了詳細說明。特別是《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也采用了這種做法。而我國《合同法》也規定以貨物的交付為風險轉移的時間。其實認真思考下,以貨物的交付為標準來劃分意外損失風險轉移時間,誰拿到貨物誰就負有使貨物免遭損失的保管義務。即使發生糾紛也容易明確雙方當事人各自具體責任的承擔,有利于解決實踐中的糾紛問題保證交易的安全。
三、根本違約標準分析
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二十五條規定,根本違約主要是指假如交易雙方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致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也就是說,等同于事實上剝奪了另一方當事人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應當獲得的權益。意外情況除外,比如說違反合同的那一方當事人不能預知將發生的事情或者是一個通情達理、同等資格的其他人處于一樣的情況中也未能預知將發生的事情。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關于根本違約的認定標準問題有以下看法。
1.違約造成另一方當事人損失。違約方當事人沒有按合同規定嚴格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者沒有按照大家都熟知的既定國際商事習慣來履行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由此直接給買賣雙方另一方當事人帶來損害。這里的損害是廣義上的損失,不僅僅包括交易貨物的損害,而且包括由此帶來的商業利益和機會的損失。
2.違約致使受損害方沒有獲得應得的東西。構成根本違約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買賣合同條款的性質、對方商業利益損失的嚴重程度、違約方消除違約損失與簽訂買賣合同目的的關聯度。比如說買方當事人簽訂合同的目的不是自用而是再次銷售,那么信用證與單據就一定要一致則顯得尤其重要。當然如果買方當事人自己消費,則信用證與單據可以不一致。還有假若賣方當事人違反了合同中的重要條款,買方當事人可以在沒有個自己帶來不合理的不便前提下,有權要求賣方當事人補足交易貨物數量或者修改交易單據甚至對貨物進行必要的修理。
3.違約當事人對違約后果的可預知性。違約方對違約結果的可預知性的時間點應當在簽訂雙方買賣合同的時候,確立這樣的時間點來進一步判斷雙方當事人的權責利和義務對買賣雙方都顯得很公允合理。但應以以下幾種因素來判斷違約方的可預知性:(1)談判中直接明白的告示或者默許地告示。(2)合同本身明確的規定。(3)根據合同的性質以對合同進行合理解釋來進行談判。比如說買賣合同明確規定了交易貨物的支付條款、數量和裝運期限,雙方當事人也都非常鄭重的加以說明,那么可以說違約方當事人是在可預知的條件下違反雙方意愿,這屬于根本違約。還有季節性比較強的交易貨物對時間有嚴格要求,不用特別說明,假如違約方違約,根據違約方自己以及即使一個通情達理、同等資格的其他人也可以預知原則,對這類違約也屬于根本違約。
參考文獻:
[1] 左海聰.國際貿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 余延滿.貨物所有權的移轉與風險分擔的比較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3] 秦定.國際貿易合同實踐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 趙承壁.國際貨物買賣合同[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
[5] 張玉卿.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 [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8.
[6] 杜濤.國際經濟貿易中的國際私法問題[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7] 李旺.國際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