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和諧自然觀認為人類在自身發展中,要自覺保持與自然和諧統一,才能保持人類生生不息。“兩型”社會建設是馬克思和諧自然觀中國化的現實使命使然,是馬克思主義和諧自然觀中國化的實現,是自覺遵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是馬克思兩個和解命題的科學實踐。
關鍵詞:“兩型”社會;和諧;自然觀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05-03
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是全球各國面對的共同焦點之一,中國為應對資源短缺和環境承受壓力,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斗目標。“兩型”社會建設道路符合馬克思和諧自然觀思想,是馬克思和諧自然觀中國化的使命,是馬克思兩個和解命題的科學實踐。
一、馬克思和諧自然觀的基本內容
(一)馬克思和諧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1] 個體生命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生命物質是由非生命物質發展變化而來的,人和人類世界是物質世界長期進化的結果,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恩格斯認為人“從最初的動物中,主要由于進一步的分化而發展出無數的綱、目、科、屬、種的動物,最后發展出神經系統獲得充分發展的那種形態,即脊椎動物,在它身上自然界達到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2]。馬克思從客觀唯物主義角度出發,提出人是物質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物質屬性。人在生物學上的特性包括人的生理結構、生理機能、生理需要等等說明人本身是具有自然屬性的。“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3] 因此,恩格斯也指出:“人們必須牢牢地記住:人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 馬克思從人類發展自然史,人類和自然關系中,明確指出人是自然的產物。
(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依賴于自然界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不能脫離自然界而活,必須依賴自然界,自然界是人類的無機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與自身相聯系,因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1]一方面,構成人的機體的生命物質來自自然界,人體內的各種元素來自自然界;同時,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人必須依賴自然界進行生活資料的生產,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資源來自自然界的各種物質資源。另一方面,人類的發展、生生不息必需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生態系統而生存。可見,對人類而言,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環境條件,不管是作為自然存在物還是社會存在物的人,生存和發展均離不開作為其“無機的身體”的自然界。
(三)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具有意識能動性。人對自然界的依賴,不是消極的適應,而是積極的改造。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 人在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的過程中,即“人化”自然的過程中,人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主體,能夠從自然界滿足自身的需要,同時還改變著自然界,創造出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新物種,原來沒有的新東西。人在異化自然的過程中,與自然界緊密相連,相互影響。“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而人與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 [3] 因此自然界與人類一起構成了內在關聯的生態系統,在這個互相關聯的系統中,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人依賴自然生存發展,自然在人類的改造中改變摸樣,成為異化的自然。“人與自然是否協調和諧的生態文明狀況是影響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大因素和重要變量。”[4] 人類只有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才能和諧共生,才能生生不息。因此維持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兩型”社會建設是馬克思和諧自然觀中國化的現實要求
(一)“兩型”社會建設是突破資源瓶頸制約的現實要求
人類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不僅生產著必須的生活資料,而且還要進行生產資料的生產。這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界,都必須依賴于自然界提供的生態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等。離開這些資源,人類無法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無法生存下去。
但是由于人類在進行生產資料生產中,違背自然規律,過渡的開采和濫發濫用資源,從而造成了資源短缺問題。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許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再生周期比較長,出現資源再生危機。人類在使用自然資源中的粗放和效率低下,也造成了資源浪費,這一切,破壞了人類生存與自然資源之間的平衡,產生了資源問題。
從資源稟賦上看,中國既是資源大國,又是人均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從資源需求來看,十八大之后,面向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必然造成人均資源消費增長較快和資源結構快速變化,資源需求總量將穩定上升,因而經濟發展中對資源需求的壓力必然加大;從資源供給來看,經濟建設中資源缺口依然巨大,對外能源依存和資源進口逐年增加。顯然,要緩解經濟持續發展和資源短缺瓶頸制約,節約資源,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二)“兩型”社會建設是緩解生態環境質量惡化壓力的現實要求
人類依賴自然生存,改造自然創造新世界。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異化自然的歷史。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在極大地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同樣也遭到自然的報復和懲罰。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颶風洪水等超惡劣天氣頻發。恩格斯曾公開警告人類:“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2]這就是環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12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2 萬億,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第二個經濟大國。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新世紀生態環境呈現復合性環境污染現狀,從陸地到近海,地表到地下,單一污染到復合污染。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日益劇增,逐漸成為中國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促進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緩解生態壓力的現實需要。
(三)“兩型”社會建設是實現中國經濟更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但主要依靠傳統優勢,低勞動成本,低含量科技水平應用以及一定程度對資源粗放消耗和生態環境惡化承受。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產業升級階段,資源需求急劇增加,對外依存提高,阻礙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同時中國環境問題現狀嚴峻,經濟成本抬高使中國經濟“悲慘式增長”。中國的消費形勢也出現了向“大量消費、大量生產、大量廢棄”模式的升級和轉型。這是絕大部分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也是人類社會應該吸取的深刻教訓。因此,如何在消費升級和轉型的初期,汲取教訓,發揮后發優勢,及早倡導可持續消費模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是現階段中國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斗目標。隨著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規劃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時,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是實現中國經濟更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
三、“兩型”社會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和諧自然觀中國化的科學實踐
理論分析的最終落腳點往往是對現實的考察。現今,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傳統農業文明社會向現代工業文明社會轉型的現代化進程中,“兩型”社會指出轉變發展方式,科學發展,建立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善待自然資源和環境,這是對馬克思和諧自然觀中國化的具體實踐,是中國自覺完善科學發展,防止和消除工業文明中可能出現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克服和抵制潛在的或已顯示的資源、環境問題,發展生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義的有益嘗試。
(一) “兩型”社會是自覺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
“兩型”社會指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科學含義明確指出,人們在利用、使用自然資源中,以節約、高效率的方式進行生產。環境友好型社會指出人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們通過在利用自然資源、使用自然資源以及與自然休戚與共的緊密聯系中,力求最大化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就是自覺和諧自然、親近自然。它體現了人們自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自覺與自然相協調的發展理念。
馬克思曾經指出:“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5]但是“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質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6]。“兩型”社會建設就是通過資源節約和創設友好環境,適應自然環境,在實現人與自然交換中,達到發展目的,實踐人類發展的目的與自覺遵循自然規律的統一。
(二) “兩型”社會是不斷創造的人化自然
“兩型”社會建設的本質是生態文明。就是學習生態系統的智慧,建設一種具有資源利用率高、穩定性強、物種多樣性豐富、個體之間、組織之間相互協調、和諧共處、對自身環境和外部環境起到穩定作用的生產系統、消費系統和分解再循環系統。“兩型”社會建設的基本途徑就是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提出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是基于人與自然之間內在統一性的正確認識。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的實質是人造生態系統,人造的新自然,也即人類、資源、環境、自然和諧的生態自然圈。中國建設“兩型”社會,正是人類意識到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基本要素,妥善解決人類發展與破環自然環境的關系,解決人與人、利益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同時,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存在著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人們自覺改善環境,自然界也會反作用人們,人們善待自然,自然會善待人們。生態文明的建設體現著人類利用自然,創設人工自然的思想,希望通過人類和自然的相互作用,產生新的運動結果,也包含著人類即將創設人類、自然和諧生態的理念。
(三)“兩型”社會建設是馬克思“兩個和解”命題的自覺實踐
當前全球各國都面臨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實質上是人類對自然的征服開發掠奪導致人與自然相處失衡的生態危機。馬克思認為:“人類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下所從事改造自然的活動,必然影響、制約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即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及由此決定的生產目的、消費方式、技術模式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7] 因此解決生態危機,馬克思提出兩大變革的歷史任務:“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變革,即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理想和解。”[8]“兩型”社會建設是自覺改變生產發展方式、技術手段和消費理念,樹立新的生產發展價值觀: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兩型”社會建設正是順應人與自然發展規律,創設新的人化自然,主動進行人與自然和解實踐。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的一大重要發展舉措和偉大建設實踐,它是馬克思主義和諧自然觀中國化的必然結果和具體實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和諧自然觀在當代的自覺運用和發展,是指導中國當前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本思想,是重建新型科學發展經濟模式的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