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國防科技工業的健康發展,是實現富國強軍的根本保證。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期,因此需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促進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從分析比較俄羅斯、日本兩國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模式出發提出促進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俄羅斯;日本;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287-02
一、俄羅斯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模式
1.將“軍民融合”體制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冷戰結束后,俄羅斯亟需轉變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模式,但歷史原因造就了俄羅斯國防科技工業的國家屬性,因此要實現國防科技工業的戰略轉型必須通過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俄政府在改革中需起著主導和支持的作用。正是如此,俄羅斯政府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推進“軍民融合”體制建設,突出強調要進一步壯大國防科技隊伍,提升國防科研實力,加快構建軍民融合的工業體系,并從實質上加大了對軍民兩用技術的投資力度,吸取了蘇聯時期軍民分割發展的教訓。
2.加大對軍工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首先,俄羅斯政府通過直接干預金融活動為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例如直接批準一批專業銀行對國家訂貨以及國防科研機構進行撥款;其次,俄羅斯將設計院、研究所、軍工企業、金融機構、貿易公司等團體聯合起來,組建大型的金融工業集團。這類集團是極具俄羅斯特色的新型經濟組織形式,巧妙地在集團內實現了金融資本與工業資本的有機結合,加強了銀行與軍工企業間的聯系,降低了交易成本。
3.積極開拓國際軍貿市場,加緊重點市場的爭奪。盡管近幾年世界經濟環境比較惡劣,多數國家削減了軍事預算,但俄羅斯的武器出口并未受到影響,反而實現了持續增長。據俄新社2013年1月21日報道,俄羅斯2012年武器出口額達到創記錄的151.6億美元,完成了計劃的111.8%,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武器出口國。此外,俄羅斯還加強了對重點國家重點地區軍火市場的爭奪,除了印度、泰國、越南等主要客戶外,2012年還新增了阿富汗、阿曼以及加納等國家。
二、日本國防科技工業“以民掩軍”發展模式
1.軍民結合深入企業內部,由少數大企業領頭組織生產。寓軍于民是日本長期實行的方針,大多數企業一方面進行民品生產,另一方面也接受軍品生產的訂單,如以生產起重機、推土機聞名的三菱重工業公司,是日本國內唯一的坦克生產商;東芝公司在生產數碼產品的同時,也為日本防衛廳生產精密制導武器。此外,日本軍工產業形成了以大企業為龍頭,通過分包或轉包給中小企業生產的運營模式,創建了“以大帶小”的軍工產業群。
2.對軍工企業進行政策扶持,提高企業的戰時轉產能力。日本防衛廳為了保持軍工企業對于軍品生產的積極性,對軍工企業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一是加大對重點軍工企業的經費投入。日本政府每年都保持從主要企業的軍品訂貨,并通過提高訂貨價格來鼓勵企業從事軍品生產;二是實行“傾斜減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如收入扣除、稅額扣除、壓縮記賬、特別折舊等;三是積極參與重點軍工企業的日常管理。日本防衛廳每年都安排軍隊的退役高官到各重點軍工企業任職,保持軍隊與軍企之間的緊密聯系;四是合理調整軍品的生產布局,保持合理競爭。
3.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的轉換。現代高新技術的應用具有軍民界限模糊的特點,為軍民兩用技術的轉換提供了有效途徑。軍工企業發展軍民兩用技術除了能夠獲得國家經費支持外,還可以提高民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水平,有利于軍工企業的長遠發展,也實現了國防生產能力的突飛猛進。日本政府極其重視國防科技在推動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防衛上的作用,因此,一直堅持有計劃有步驟地重點發展國防科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對中國的啟示
1.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建設。面對建立軍民融合機制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國家需重新審視現行的相關政策法規,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出臺上下銜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措施,有效促進軍民融合機制的建立,為國防科技工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此外,需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軍品市場的準入和退出制度。政府要鼓勵具有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民品生產企業進入軍品生產領域,引導缺乏市場競爭力的軍工企業自動退出軍品生產,以提高整個行業的生產效率。
2.加快國防科技工業管理模式的轉變。中國現行的國防科技工業管理模式,是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管理模式,這難以打破國防科技工業的封閉環境,也不利于確立軍工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因此,要實現管理模式的轉變,實現體制上的革新,需要通過國家層面進行改革創新。筆者建議,設立專門的軍民融合事業部,來統籌管理國防科技工業中的軍民一體化各項事務,諸如激勵政策的制定、軍民交流平臺的搭建等。設立統一領導的管理部門,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對稱、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促進軍民融合跨越式發展。
3.積極開拓海外軍火業務,實施外向型軍工政策。中國近些年雖然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但是國際軍工參與度仍然十分低下。因此,需進一步擴大國防科技工業的對外開放力度,合理利用國外優勢資源實現自身技術創新,積極開拓國外武器裝備市場,加強產品、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提高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林魯寧.關于推進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國防科技工業,2010,(8):32-34.
[2] 范肇臻.俄羅斯國防工業“寓軍于民”實踐及對中國的啟示[J].東北亞論壇,2011,(1):84-91.
[3] 郭晨,王炳書.日本軍事工業發展模式淺析[J].軍事經濟研究,2006,(2):78-80.
[4] 林成,鄧海潮.美日兩國軍民融合發展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軍事經濟研究,2011,(5):69-71.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