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普遍短缺,已嚴重制約了農村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分析中國農村當前公共產品供給中的存在問題,提出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52-02
一、農村公共產品的定義
農村公共產品指是一種相對于農村居民私人產品而言的,具有一般公共產品的基本特點(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用于滿足農村公共需求的產品或勞務。可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農村純公共品指在消費過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從而應當由政府免費提供的產品。包括農村基層政府管理服務、農村環境保護、農村義務教育、農村發展規劃、農村信息系統、大江大河治理等;農村準公共品指介于純公共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在消費過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競爭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如江河治理、大型防護林工程、農村電網建設、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等。農村公共產品可有效提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可提高農業生產力,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落實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手段。
二、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農村公共產品投入逐步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質量和數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對公共產品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但是在中國當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公共產品大部分不能夠完全有效地滿足農民的合理需求。
1.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存在著主體單一。長期以來,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縣鄉政府成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處于一種壟斷狀態。農村公共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都是由政府決定,農民被排斥在公共項目的決策、運作和監督之外。縣鄉政府一般根據自身喜好和GDP指標來安排公共產品,熱衷于道路、防洪防澇設施建設等一些見效快、易出政績的短期“硬性”公共產品供給,對農村教育、農業技術服務等“軟性”公共產品的供給缺乏積極性。
2.農民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缺乏有效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農民對自身利益的訴求越來越強烈。但是,農民的利益訴求渠道不僅沒有明顯增加,反而是渠道越來越不暢通。目前“一事一議”制度雖然為農民表達訴求、參與社區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提供了一個平臺,但面臨著較高的投票成本,實際發揮的作用有限。同時,農民由于自身素質及環境的原因,雖然利益訴求的愿望非常強烈,但是缺少利益代言人,自身利益訴求表達十分困難。
3.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長期以來,由于國家實行剪刀差的政策,農村資金有限,國家對農村的資金支持力度有限,全國的大部分縣鄉財政困難,無力承擔和提供農民所需的公共產品。久而久之,廣大農村地區的公共產品嚴重短缺,遠不能滿足農民需要,導致在很多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不能夠完全滿足農民的需求,如農村水利設施的年久失修,導致很多農村長期遭受干旱。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對策和建議
1.深化改革,推進基層服務型政府建設。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在當前環境中,服務型政府,是一個能夠公正、透明、高效地為公眾和全社會,特別是向農村提供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明確并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向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特別是向農村弱勢群體提供讓他們滿意的公共產品。這應成為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職能。這就要求深化縣鄉機構改革。明確縣鄉政府的權限和職能,強化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快責任機制建設,健全政治責任制度。強化司法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政府官員的法制責任意識。以防止權力無限濫用。改革現行政府行為績效考核辦法。建立一套科學的行政績效評估體系,從而根除官員只對上級負責不對下級和人民群眾負責的弊端。
2.建立健全有效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目前由于鄉鎮政府職能擴張,對村級組織的影響逐漸加深,使村民委員會部分地失去了應有的自治功能,變成了農村公共產品自上而下供給決策的執行機構,使農民的意愿不能夠有效地得到表達。要扭轉這種局面,就要從農民自身利益出發,建立完善的公共產品需求表達機制,給予農民充分的民主權利,形成由內部需求決定的公共產品決策機制。首先,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進一步明確村民自治權的范圍,強化村民委員會的合法權威。不斷創新村民行使自治權的程序,適當擴大村政決策的范圍,完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各項制度規則,增加農民參與的主體性。建立村級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村級組織的轉移支付力度,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再次,建立有效的農村公共產品使用監督機制,增加公共產品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公示收支狀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各級政府及其官員,也存在逐利的自利自利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產品就不一定是農民真正需要的公共產品。為此,要求各級政府在提供農村公共產品時,真正尊重農民的意愿,置入民本內涵,考慮農民的需求,改革現行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程序,使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轉變,建立由內部需求決定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為此,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的建設,建立真正由農民決定的公共產品需求表達機制,推進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特別是在當前三農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一定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需求意愿,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優先次序。
3.拓寬農村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農村公共產品的缺乏,關鍵是資金的缺乏,應尋求建立多渠道、多范圍的農村公共產品籌資機制。當前,在中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政府是最主要的提供者。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各地發展不平衡,對農村公共產品的需求規模很大,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僅僅依靠政府單方面提供公共產品,顯然不能夠長期維持。因此,各地應結合實際,積極拓寬農村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渠道,實現公共產品資金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我們應該在以政府為主體的前提下,運用市場的力量,實現農村公共產品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特別是在準公共產品的供給中,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部分財政補貼等方式,吸引各類資金主體參與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以明晰產權為核心,明確農業公共產品的管護責任,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農村公共產品建設資金有穩定的來源,支持符合條件的第三部門、企業組織、私人等,參與籌措農村公共產品的建設資金。
參考文獻:
[1] 涂圣偉.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的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12,(2).
[2] 張軍,何寒熙.中國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改革后的變遷[J].改革,1996,(5).
[3] 王國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農民收入問題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1).
[4] 陶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探索[J].財貿經濟,2001,(10).
[5] 林萬龍.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