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民營企業家海外投資移民的趨勢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既有國際、國內投資環境的影響,也有民營企業家自身的原因,尤其是企業家精神的缺失。改變這一趨勢,關鍵是企業家精神的重塑。這不僅需要民營企業家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還需要政府提供更為寬松的社會環境、社會民眾給予更多的寬容。
關鍵詞:民營企業家;投資移民;企業家精神;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80-02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國民營企業已經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吸收就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對中國市場經濟的活力注入了新的因素。但是最近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民營企業家海外投資移民的趨勢愈演愈烈,經濟、制度環境是其外因,企業家精神的缺失是內因。
一、民營企業家海外移民現狀
(一)民營企業家海外移民的現狀
中國近三十年來移民潮以北美、澳洲為主。最近幾年,澳大利亞對投資移民的財產要求不斷地提高,2010年商業投資門檻大幅上升;加拿大移民政策也在調整,2008年以后向投資移民政策傾斜,移民人數不斷增長,同時最低投資額度不斷上升,由40萬加元上升到去年80萬加元,2012年7月份,加政府叫停了投資移民;金融危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創傷,美國政府也加緊了吸引投資移民的政策,2010年6月,美國聯邦政府有30億資金作為貸款群擔保,推出了針對美國中小企業借貸的最新“EB5投資移民計劃”,引入信貸審核的風險管理模式以規避風險,這一政策使得短期內投資移民美國的人數迅速增加:2007年EB-5獲批總人數806人,2009—2011年分別為3 688人、2 480人、3 340人。
(二)民營企業家海外移民的影響
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細胞,對國民經濟起著重要的作用,民營經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活力,重要的創新源泉,而且民營經濟能吸收閑散的勞動力,對于促進就業,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低估的力量,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其次,民營企業家海外移民還會影響市場經濟的活力,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可使企業改善經營管理、進行技術創新,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如果部門都被國有企業壟斷,會降低市場的效率。再次,民營企業家大量海外移民影響國內的就業,減少吸收就業的人數,對社會的穩定不利。另外,民營企業家對于國內環境的失望,失去信心,會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應”,會降低員工的忠誠度,不利于企業的凝聚力。
(三)民營企業家海外移民的成因
第一,國際投資環境。為了吸引投資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都不同程度地調整了移民政策。伴隨著全球的經濟危機,尤其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帶來的打擊,歐美國家經濟一度停滯,這些國家有很強的吸引海外投資的愿望,財富效應使投資移民升溫:一方面,金融危機使美國移民政策放寬以刺激本國經濟;另一方面,匯率效應使投資移民成本降低。
第二,國內投資環境。為防止經濟過熱應對通脹壓力,國家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伴隨著央行的連續加息和存款準備金率的調高,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越來越高,生存環境也日益嚴峻:隨著工人工資的不斷增加,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民營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漲,加之,融資渠道單一,導致融資越來越困難;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稅負較重。
第三,民營企業家精神的缺失。多數民營企業是家族式管理,經營理念落后,制約、監督機制缺失。民營企業家知識結構和精神境界參差不齊,享受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機會與紅利,不愿去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很難將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統一起來。
第四,財產的法律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尤其是產權制度不明晰,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之,當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仇富現象,民營企業家不滿意國家目前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政策,普遍缺乏安全感,擔心政策的變化而危害到自己的財產利益,不利于其財產的保值增值,不利于保障其根本權益。
第五,資本市場沒有對民間資本開放,民間資本無出路和投資渠道。民營企業家融資渠道單一,導致部分企業資金鏈斷裂,在國內很難生存;同時國家對民間的資本管制,資本市場不對其開放,這都導致了民間借貸的地下發展,且缺少法律的監督與管制,非法集資高利率借貸,實體經濟遭到了進一步的破壞。
二、民營企業家精神的缺失
企業家精神是善于發現和把握機會敢于承擔風險和勇于創新。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創新精神,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熊彼特認為創新精神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質特征,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創新精神反映了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第二,社會責任感,企業的根本目的是不斷地創造更多的利潤,滿足股東、投資者的利益,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環境等方面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不僅是道德范疇,而是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企業的一筆重要財富,有助于推廣企業的品牌。第三,濟世精神,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賦予企業家的責任就是“經邦濟世”;19世紀后期興起了民族企業,著名的企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提出了“實業救國”的思想。另外,企業家精神還包括合作精神、冒險精神、敬業、不斷學習等。
由于國內環境的原因,使民營企業家失去了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和濟世精神,片面追求個人的生活品質、財富的積累,忽略了社會責任心和濟世的精神,導致大量的民營企業家海外移民,或轉做資本市場,不做實業。民營企業家精神的缺失原因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從民營企業內部層面來說,首先,大多民營企業家知識水平比較低,知識結構比較單一,不能根據時代的需求不斷地豐富發展自己,不符合當代企業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其次,經營管理理念落后,多數民營企業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現代企業的經營理論,缺失完善的制約、監督機制,往往不能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再次,精神境界不適應,一些民營企業家缺乏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往往是小富即安,不愿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去承擔風險,使企業停滯不前。
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第一,文化因素,儒家思想中的“重義輕利”的思想,道家的師法自然;改革開放后西方的思想被廣泛接受,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驅動,個人主義為中心,導致社會的人格精神在民營企業家心中十分的淡薄。第二,企業創業、經營環境方面,近幾年國家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民營企業發展愈發的困難。2009年以后,中國出現了“國進民退”現象,許多民營企業在一些競爭領域被國有企業擠了出來,這種現象在溫州普遍存在。這都造成了企業的實體精神在削弱,資本開始逃離實體經濟。第三,制度因素,其一,制度體系不合理、不健全。如當前金融體制不是很完善,金融體制的壟斷使民間資本無法進入,導致民營企業融資單一,融資難。其二,制度執行未到位。政府出臺的針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執行不力,結果民營企業遇到政策的“玻璃門”現象。
三、民營企業家精神的重塑
企業家精神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對于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企業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企業在市場上屹立不倒的重要法寶。民營企業家精神的重塑,不但需要企業家自身的努力,還需要政府、制度的保障、包容的社會氛圍。
第一,民營企業自身改善:首先,民營企業家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不斷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做一個新時期的管理者。其次,不斷改善企業的管理,如果企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可以考慮引進公司治理結構,從根本上解決家族式“一言堂”管理模式。再次,民營企業家要有國家思想,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把企業的發展與社會進步逐步統一起來。
第二,政府應該轉變職能,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切實發揮在社會職能、公共服務職能方面的作用,真正實現“服務型政府”。改善企業的創業、經營環境,培育企業家的創新創業精神。具體可以做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采取結構型減稅方針,降低民營企業的稅基;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優惠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國家應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對非國家命脈的領域央企或國企可以進行適當的收縮,國家應當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支持“民進國退”。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強化執法政策,充分保護民間資本的合法地位,逐步形成健全的制度環境。首先改革金融體制,建立完善的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逐步放開壟斷,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使民間借貸陽光化、規范化、法制化。其次,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的資產,以保護其合法權益,讓民營企業家有安全感、有歸屬感。再次,加大制度的執行力度,執法部門要依法辦事,防止過度執法。
第四,創造一個兼收并蓄的文化環境,營造一個寬容、包容的社會氛圍,使社會要形成一個尊重與理解企業家的社會氛圍。引導民營企業家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起來,回報社會。要尊重民營企業家的勞動創造和價值選擇,要提升民營企業家的社會地位,肯定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做的貢獻。要公平公正地對待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加強市場競爭的透明度,打破市場壟斷、行業壟斷,暢通要素流通機制,給予民營企業家一個真正施展才能的空間。
通過個人、政府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有利于企業家精神培養的環境,從根本上有制度的保護,才能真正地讓有恒產者有恒心,才能改變民營企業家投資移民的趨勢,促進中國民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華.中國富人再掀移民潮[J].金融與經濟,2011,(7):16-17.
[2] 高峰.對投資移民潮的冷思考[J].檢察風云,2011,(12):58-59.
[3] 趙海娟.減稅費促改革 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EB/OL].新浪財經,2012-03-05.
[4] 馬濤.企業家精神:民企發展成敗的關鍵[EB/OL].財經縱橫,2005-08-25.
[5] 潘新新.企業家社會責任探析[J].經濟理論研究,2006,(8):114-128.
[6] 王麗敏,肖昆,項晶.企業家精神理論的演化與新進展[J].經濟師,2010,(7):2-25.[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