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的生育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是公民享有生育子女及獲得與此相關的信息和服務的權利,該權利是與生俱來的,公民的生育權與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密切相關,但在實踐中,公民的生育權往往受到侵犯而得不到保護,通過對生育權和中國計劃生育政策進行分析,提出完善計劃生育工作、保障公民生育權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生育權;人權;計劃生育政策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122-02
一、公民生育權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變遷、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整體推進,勞動力由體力型逐步發展為智力型、技術型。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改善,人們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逐漸淡化,社會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口,相反龐大的人口基數成為各種社會的沉重負擔,這時生育的權利便不能隨意地行使。
(一)生育權的提出、內涵
關于生育權的內容現有法律并未作出規定,有關生育權的國際公約在對生育權進行界定時也有所不同。生育權是一項頗受爭議的人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社會對于生育權的認識也是不盡相同的。對生育權的確認之所以沒有被達成共識主要在于:從人類早期的發展史來看,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個體生存能力極弱,必須依靠群體才能生存,人口越多,越能與自然和猛獸抗衡。所以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國家和社會幾乎不存在對生育自由的侵犯問題,生育權自然在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上升為需要極力主張的人權問題。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社會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使生育權不再只是一項無人關注的自然權利概念,而成為一個法律概念,成為現實的人權保護的重要內容。
本文所指的生育權的內涵是對生育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從應然層面所涵蓋的內容進行的界定。生育權的內涵在于對“生育”一詞的理解。生與育有密切的關系,多數情況下是既生又育,但二者畢竟處于不同的階段。因此本文中的生育權主要指的是“生”的階段。它通常包括:“決定生育與不生育的自由;決定生育子女時間與數量的自由;對生育子女性別和選擇生育方式的自由和決定生育質量的自由。”[1]
(二)對中西方生育權現狀的分析
生育權觀是指人們對生育權完整的、系統的看法的總和。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今主要存在兩種主要生育權觀: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生育觀,另一個是以中國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生育觀。
西方發達國家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生育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神圣不可侵犯。“一切政治組合的目的在于維護人的天賦和不可侵犯的權利” ,“生育完全是個人的事情,生育多少和時間間隔完全是個人或者家庭的權利,個人在生育行為方面的自由具有最高的價值,國家不應以法律、法規或者政策的形式加以干涉。”[2]
以中國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國家認為,生育權與其他人權一樣是有條件的、社會的和相對的。個人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要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相應的義務。各國由于社會經濟條件,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應從自身發展出發,視具體情況而定。對于當前發展中國家而言,第一要務是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經濟發展起來,才能保障生育權的實現,人權也能得到不斷促進和改善,從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
二、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一)計劃生育政策概述
計劃生育是指依據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實行人類自身生產的計劃化。特別是1974年世界人口年以來,許多國家政府,其中包括一些人口增長過快的發展中國家,都主張控制人口增長,實行計劃生育。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全面推行的,1982年定為基本國策,2001年就成為國家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計劃生育的方針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的主要意義是有效控制人口數量增長過快的情況,以防人口過快增長影響國家經濟的發展,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及環境、資源的不足而引發的矛盾。現今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對人口和生育政策的制定,勢在必行。
(二)生育權與計劃生育政策的法理分析
“生育權”作為一種“人權”,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具有以下功能:一是維護生存權的手段;二是作為向父母提供其他服務的來源;三是出于保護種族或者使遺傳特征永存的一種天性或者愿望;四是性行為無意識的產生。1994年聯合國安理會在決定召開國際人口和發展大會時強調:“所有國家有制定、采用和實施有關人口政策方面的國家主權。這些人口政策應當考慮到這些國家的文化、價值和傳統以及它們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并且應該與人權標準以及個人、夫妻和家庭的義務相符合。”[3]
因而我們不難發現,從國家人口政策來看,符合人權要求的人口政策應是與自己國家國情相適應,并且能夠確實保障公民的生育權;從公民自身角度來看,其生育權的享有是自由而負責的,不能強調任何一個極端,而應該是兩者的平衡,即公民既充分享有生育的自由,又必須承擔因生育而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義務。
在中國,作為“公民權”的“生育權”采取的政策是“公民有生育的權利,也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雙方在實行計劃生育中負有共同的責任。”(《人口與計劃生育》,第十七條)可見,中國既保護公民的生育權又對公民的生育行為實行有計劃的規制。這項政策既滿足了社會或者民族生存權的要求,又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推進家庭幸福,民族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一條)。總之,計劃生育政策作為中國的基本國策,是在堅持保障公民應有的“生育權”這一應然權利的基礎上推行的符合國家,民族全人類利益的科學政策。
三、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完善
(一)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現狀及問題
近幾十年,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幾乎每年都對中國人權保護狀況進行批評,對中國計劃生育權政策的推出提出抗議。我們并不否認他們做法的別有用心,但我們也不能斷然就此而否認中國人權保護,一味地認為生育權狀況存在很大問題,那是本末倒置的。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在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人口的巨大壓力和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使計劃生育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一些地方政府為了達到控制人口的目標不擇手段,在行政過程中做法粗暴,而不服從該政策的公民幾乎不能獲得任何法律救濟。這些極端的措施和狀況嚴重侵犯了公民的生育權以及人身權、財產權等其他相關權利,而且也違背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初衷,損害了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在國際上形象。面對現實,中國應該必須比任何國家更重視、更強調對生育權乃至人權的保護。
(二)改進和完善計劃生育工作的建議
首先,要堅持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保持現行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關注人口大省、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較晚省和流動人口大省,重點加強對人口計生工作基礎薄弱、政策落實難度大的地區的指導和督查。加強計劃生育管理服務。強化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規范管理,促進長效措施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選擇,有效減少非意愿妊娠。進一步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逐步擴大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政策的覆蓋面,提高獎勵標準。進一步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加大對計劃生育困難家庭的保障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強解決對節育手術并發癥患者的扶助,建立健全城鎮獨生子女父母年老獎勵制度。推進新農保制度與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銜接。推動扶貧開發、農業開發、教育、勞動力培訓、危房改造等政策向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傾斜。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計劃生育家庭的扶持力度。
其次,進一步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完善計劃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法規,使計劃生育工作真正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格局,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完善。重視對公民權利的弘揚和宣傳。全面宣傳計劃生育的重要性和公民應承擔的義務。全面開展健康促進、優生咨詢、高危人群指導、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工作,促進出生缺陷一級預防深入開展。免費開展婦女孕期保健服務、產后訪視服務,對孕產婦進行一般身體檢查及孕期營養、心理等健康指導。開展兒童保健服務,為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手冊,開展新生兒訪視及兒童保健系統管理,進行體格檢查和生長發育監測及評價,開展心理行為發育、母乳喂養、輔食添加、意外傷害預防、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開展優生優育管理和技術培訓,改善服務機構服務條件,從而提高優生優育服務能力。
最后,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依法行政的思想,改善中國計劃生育行政執法的狀況,提升計劃生育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和品格。自計劃生育政策頒布以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少數個別計劃生育的行政執法人員法律意識淡薄,態度不夠嚴肅端正,在行政過程中有法不依,弄虛作假,亂收費,亂罰款,不按法律程序辦事,工作中遇到困難,不去用法律手段解決爭議和沖突,致使違法侵權的行為時有發生。這些行為的存在,損害了政府形象,不利于黨群關系的和諧發展,影響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正常推行,同時也給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人權保護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針對上述現象,需要相關部門進行規范懲治,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評價一項政策、一種方案好壞的標準不在于它是否適合于某種模式,而在于它是否適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解決人口問題必須充分考慮各國人口問題存在的程度與形式,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習俗與價值觀念的差別,根據各自的情況確定不同的計劃生育方案。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應當拿出大國的態度對自身推行的人口政策負責。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權利和自由是國際人權法的基本要求。但人權也應服從依法治國的原則,在享受人權自由的同時是以承擔責任為前提。人權不能用來為不負責任的個人行為辯護。國家干預個人生育行為,應當注意適度,并且隨著人口壓力的減輕,放松對公民生育權的限制,擴大公民在生育方面選擇的自由,從而真正達到對人權保護方面的完善,進而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優質服務。通過依法行政改進管理,通過科學管理加強服務,通過優質服務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加快建立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使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真正成為造福于人民的事業。
參考文獻:
[1] 于學江.生育權的研究[D].北京: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6.
[2] 徐祥民.環境權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12.
[3] 卡塔琳娜·托馬瑟夫斯基.人口政策中的人權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1.[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