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特色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區域發展模式,可以把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增強區域競爭力。黔東南在礦產、能源、生物、旅游等方面的資源很豐富,在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構建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方面有著良好的條件。通過偏離—份額法對黔東南的產業結構進行分析,提出建設黔東南特色經濟區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黔東南;特色優勢資源;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124-02
特色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區域發展模式,可以把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有利于各地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避免產業趨同,有利于增強區域競爭力。
黔東南自治州屬中國西部老、少、邊、貧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與其他省市的發達地區經濟相比處于劣勢。但該區礦產、能源、生物、旅游等方面的資源很豐富,在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構建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方面有著良好的條件。
一、產業結構分析
以調研獲取的資料為基礎,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黔東南州各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與貢獻狀況并形成一些基本結論,以明確產業結構問題分析與政策研究的基本方向。
通過對2006—2011年貴州省統計年鑒和黔東南州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到黔東南州三次產業偏離—份額的分析結果(見下表):
根據上表可對黔東南經濟做出如下分析:在2006—2011年內,黔東南的實際增長額小于假定的地區份額,總偏離為-31.29億元,GDP增長率低于全省18.84個百分點,說明在近6年中經濟發展速度低于全省。其中由于產業結構的劣勢帶來的減少量為6.63億元,拉低3.99個百分點,區位劣勢帶來的減少量為24.66億元,拉低14.85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的劣勢所帶來的經濟負增長遠遠小于區位劣勢所帶來的經濟負增長。
下面進行各次產業的具體偏離—份額分析。第一產業的偏離為-47.23億元,其中PS和DS均小于0,說明第一產業在全省中處于相對下降的狀態。第二產業偏離為8.91億元,增長率高于全省GDP增長率19.39個百分點,其中PS<0,DS>0,區位優勢DS突出,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劣勢明顯。第三產業偏離為7.03億元,增長率高于全省GDP增長率為10.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PS>0,DS<0,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優勢是促進第三產業增長的主要因素,但同時也可以看出第三產業處于下降狀態。
第一產業以種植業和牧業為主,農業可耕地面積有限,科技含量低,機械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籽、藥材等。
第二產業主要行業有實木地板、金屬工業、水泥、造紙、電力、原煤、化工、人造板等,其中,以高耗材、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為主,而知識密集型與高新技術工業的比重則非常低。
第三產業以商業、旅游業、傳統服務業為主。金融、保險、通訊、交通等發展滯后,信息、咨詢、科技服務等發展缺乏。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投入明顯不足。黔東南州旅游業具有先天發展優勢,但整個旅游業的投入嚴重不足,開發潛力巨大。總體上看,整個第三產業以傳統的第三產業占主體,新興的第三產業比重很低。
整體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低度化。從產業鏈來看,黔東南州因為工業落后,農產品缺乏深度加工,使農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生產狀態。
總之,黔東南州產業結構低度化,產業發展水平處于產業結構從低水平狀態向高水平狀態升級轉化動態過程的較低狀態。黔東南州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旅游業。因此可以將旅游業作為特色產業加以重點打造。
二、建設黔東南特色經濟區的對策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建設連通外界的高質量公路、鐵路、航空,在區域內部建設起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建設以凱里為中心的軌道交通快速通道;建成黎平至洛香、思南至劍河、余慶至凱里、凱里至羊甲、三穗至黎平、凱里至雷山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建成旅游公路,提高旅游景區景點的可達性。
(二)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
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高產示范工程。以優質蔬菜、水果、烤煙、中藥材為重點,打造集中連片農業產業園區和現代煙草示范基地。以發展工業原料林、油茶、茶葉、竹筍基地為重點,完成低產林改造。以種草養畜和特色養殖業為重點,加快發展三穗鴨、香豬等特色養殖業。培育和引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在果蔬、森工、水產、畜牧、肉禽、藥材、烤煙、油茶等八個領域打造龍頭企業實現產值突破;實施林下種植基地、林下養殖基地建設。
(三)打造工業園區
采取與東、中部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對東、中部地區部分產業進行產業轉移幫扶,圍繞凱里經濟開發區、丹寨金鐘產業園區、洛貫產業園區、爐碧產業園區等工業園區,積極爭取將凱里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圍繞鋁、鋇、釩、硅石等重點資源,與東、中部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重點將爐山工業園區打造成煤電鋁建材一體化示范基地、將天柱打造成中國鋇化工示范基地、將丹寨打造成西部機械裝備制造基地;抓好凱里經濟開發區電子工業園區建設;建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白酒生產基地;建成以雨潤、三辣明洋、千里山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園;建成全國苗藥研發生產基地和中藥材良種能繁中心。
(四)發展特色旅游,打造黔東南特色產業
黔東南有自然、民族、人文旅游內涵豐富而特色鮮明的資源優勢,應系統地挖掘、整理、融合、打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旅游產品。
一是鎮遠—舞陽河旅游區。加快航運設施建設,爭取實現全線通游(航);基本完成鎮遠古城、舊州古鎮保護和建設;全面開發鎮遠芽溪新區;建設高碑苗侗風情小鎮和白秧坪林場國際狩獵場項目;加快云臺山開發,完善觀光索道等旅游配套設施。
二是環雷公山景區。主要抓好南花、郎德上寨、掌坳、新橋、烏東等民族村寨的拓展提升工程,通過完善旅游步道、風貌改造、配套服務等手段實施“一村一品”的主題打造;建設西江營上旅游文化產業園和服務集散地,開發雷公坪生態旅游。
三是以黎平為核心的侗族文化旅游區。基本建成肇興“一山八寨”、三寶、岜沙、小黃、占里、增沖、隆里精品景點,形成侗族文化和生態旅游精品線。
四是苗侗文化旅游綠色通道。以榕江小丹江為節點,建設雷公山環線苗族文化旅游區與黎從榕侗族文化旅游區的綠色旅游通道,完善旅游驛站、旅游露營基地、道路標識系統等,形成苗侗文化旅游精品線和示范區。
(五)培育特色品牌
黔東南州應精心打造“優質烤煙”品牌、綠色生態食品品牌、畜牧業品牌,著力打造酒類、茶葉、藍莓、彌猴桃、油茶、板栗、藥材等優勢產業和名牌產品。大力發展太子參、茯苓等中藥材基地建設,打造苗藥民族品牌。做大做強“原生態黔東南”文化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