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焦點問題。為恢復投資者的信心,必須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展開行動以查處并減少財務報表粉飾。因此,對財務報表粉飾相關問題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理論上加強對財務報表粉飾的基礎研究,對于在中國推行風險導向審計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手段;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176-02
一、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的原因
1.市場經濟發展不成熟。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有些不具備生存能力的企業為了不被市場淘汰而造假。
2.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監管部門往往不能及時發現企業的造假行為,監管手段不到位也給企業提供了造假的空間。
3.長官意識的強迫性。有資料顯示,在處理會計業務的過程中,當會計人員的意見與單位負責人的意見產生分歧時,21.86%的會計人員認為應按領導的意見辦;61.27%的會計人員認為應作為“技術處理”以便按領導的意見辦。對于當前普遍存在的財務報表粉飾現象,會計人員被迫操作的占44.7%,配合單位負責人作假的占26.8%。
4.激勵政策不合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通過傳統的收益表所反映的經營業績已無法及時全面衡量管理者的業績及能力。由于評價經營者能力指標的單一性,導致部分經營者在達不到預定目標時通過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達到欺瞞的目的。
5.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指企業管理者與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一致。管理者正是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在擁有大量的私人信息的條件下,對報表進行粉飾和美化,不斷地進行收益和盈余調節,向市場傳遞不正確的信息。
6.融資籌資的壓力。當企業有融資的需求,卻沒有良好財務狀況支持時,有的公司便選擇利用粉飾財務報表這一手段來達到目的。
二、上市公司報表粉飾的手段
1.掛賬虛擬資產。虛擬資產是指不再對企業有利用價值又不予注銷的資產,如已經沒有生產能力的固定資產、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等;虛擬資產還包括已經發生的費用,但由于企業缺乏承受能力或者為了收入、費用的配比而掛在賬上的資產,如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等。一些上市公司將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作為待攤費用等都列入資產方,打壓費用、虛增資產,以調節利潤,這種虛擬資產的存在,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一個費用和損失的“蓄水池”。
2.變更會計政策。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會計核算方法前后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但也不是絕對不能變更的。有些上市公司就利用會計政策的靈活性,通過改變折舊方法、延長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改變存貨計價方法等手段隨意調節利潤,例如有的企業采用定額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時,將產品定額成本差異在產品和庫存產品之間分攤,本期銷售產品卻不分攤,以降低本期銷售成本。更有甚者,故意虛列存貨或隱瞞存貨的短缺或毀損,從而達到虛增本期利潤的目的。變更會計政策,對于急于粉飾報表的上市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使上市公司當年的財務報表好看了,但卻為其今后的發展前景蒙上了陰影。
3.利用應收應付。其他應收款、其他應付款被稱為會計報表中的“垃圾桶”和“聚寶盆”,在銷售不佳時大作應收款項,隱瞞虧損徒增利潤;在規避稅收時,巧妙利用應付項目上,降低利潤。上市公司在應收賬款或其他應收款方面做文章,是其虛增利潤的常用手法,一些上市公司甚至會把一些難以收回的應收款項掛在賬上,以虛增資產。
4.關聯購銷舞弊。所謂關聯購銷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利用關聯方之間的購銷活動進行的舞弊。根據中國會計準則規定,當上市公司和子公司、兄弟公司之間發生購銷往來時,需在合并報表中予以抵消;當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間發生購銷往來時,由于上市公司提供的是單個報表,而非合并報表,因此無法抵消,但需在附注中詳細披露關聯方及關聯方交易的內容。
5.費用分擔舞弊。所謂費用分擔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過操縱與關聯方之間應各自分攤的銷售和管理費用,實現調節利潤的目的。在上市公司和集團公司之間常常存在著關于費用支付和分攤的協議,這就成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一種手段。當上市公司利潤不佳時,集團公司會通過種種手段,如調低上市公司費用交納標準,代替承擔上市公司各項費用等,“幫助”上市公司提高利潤。
6.并購舞弊。所謂并購舞弊,是指通過操縱并購日期、交易內容的選用,以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因為只有購買日以后被購并公司實現的利潤才能納入收購公司本期利潤中。而整個并購過程中有很多關鍵時點,如雙方簽訂協議日、政府批準日、公司股東變更注冊日和實際接管日。盡管財政部在《企業會計制度》的補充規定中對購買日的確定做出了規定,但在實務中,如何確定購買日仍然具有彈性。這就使許多上市公司有機會在臨近資產負債表日時,利用突擊購并虛增利潤。
三、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識別與治理對策
1.分析利潤的來源與時間構成。企業利潤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和補貼收入等。一般來說,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所占的比例較大,其他利潤來源所占比例較小,有些項目甚至是沒有的。因此,如果一個企業的補貼收入等偶然性項目在關鍵時刻出現異常,往往是企業為了達到融資等目的而辯辭實施的告假行為。另外,還應注意利潤在各個時段的分布是否正常。部分粉飾會計報表的企業前三季度業績不好或很差,第四季度業績突然大增,或者是前三季度業績相當不錯,第四季度卻盈利較少,甚至出現巨虧,這種情況如果不是主營業務出現較大變化,那么就是企業粉飾會計報表的嫌疑較大。
2.報表對應關系識別法。目前,在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時,投資者較多的采用財務比率體系,對關聯公司間的購銷也比較關注,然而很少關注非關聯公司之間因上下游產品關系、生產性企業和其他企業間的業務往來而形成的購銷、應收應付等報表的對應關系。在實際工作中,當出現因產品、勞務等形成的“關聯”公司間的應收應付項目的急劇變動等情況時,應該多加留意,以便能及早發現問題,規避投資風險。
3.現金流量分析法。現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現金凈流量分別與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凈利潤進行比較分析,以判斷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凈利潤的質量。關注企業實現的會計利潤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之間的對比。通過剔除了投資收益和財務費用的會計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之間的對比可以揭示有關會計利潤的信息質量的好壞。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于凈利潤,意味著與已經確認為利潤相對應的資產可能屬于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若反差數額極為強烈或反差持續時間過長,必然說明有關利潤項目可能存在掛賬利潤或虛擬利潤跡象。
4.應收款項和存貨分析法。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虛開購貨發票增加收入和利潤,一方面增加了商品銷售收入,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商品銷售成本,同時也會導致存貨的異常增加,存貨周轉率的急劇下降,而這些虛構的收入往往表現為應收賬款,就會導致應收賬款周轉率急劇下降。為了不讓財務指標異常從而引起懷疑,企業通過一些迂回的方法將應收賬款向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轉移。比如先把資金打出去,再讓客戶把資金打回來,打出去時掛在其他應收款或預付賬款的賬上,打回來作貨款,確認收入。因此,要特別注意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余額過高的情況,審查其是否存在虛假銷售的問題。為了提高存貨周轉率,有些上市公司故意推遲辦理入庫手續,存貨掛在預付賬款上,然后少結轉成本,以使存貨賬實相符,這樣,其虛增的一塊利潤掛在預付賬款上。對這一問題的審查要將賬面查看與實地盤點結合起來進行。
5.建立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目前在上市公司中普遍推行的獨立董事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治理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提供幫助,但由于獨立董事制度尚不規范,獨立董事不能看到真實的公司財務數據。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有關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如可以由“獨立董事協會”委派;給獨立董事上責任保險;規定獨立董事的免資條款;給予獨立董事適當的報酬,使得獨立董事的責權利對等,等等。
6.加強注冊會計師審計監督。上市公司粉飾財務報表行為包括合法選擇和非規范會計政策選擇,而這些粉飾行為是否合理,主要依賴于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判斷。若注冊會計師起不到應有的監督作用,則上市公司的粉飾報表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故注冊會計師是證券市場的重要監督力量。其中,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和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更好地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監督作用。另外,有關監管部門應重視注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意見,也可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根據審計報告調整后的有關會計數據。
7.改革現有關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規定。目前關于配股的條件只有“最近三年凈資產收益率每年在10%以上”,由于指標單一,上市公司往往利用會計信息不對稱對利潤進行操縱以獲取配股權。有關實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存在以獲得配股權而粉飾財務報表的行為。對此,筆者認為,應建立一個包括貨幣指標和實物指標、財務數據和生產經營數據的多參數控制體系,以綜合衡量和測定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以公平、公正、公開地確認其配股資格。同樣,把摘牌的條件僅定為“連續三年虧損”,這樣有些公司便可能通過粉飾行為先多轉費用,為第三年“扭虧”做準備,以避免摘牌。因此,也應建立一套指標體系,這樣可以避免由于指標單一而使管理當局容易進行利潤操縱。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CPA考試委員會.審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2] 王青林.財務舞弊的識別與治理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