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中國大多數上市公司而言,企業內部控制作為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仍處于認識的初級階段。運用SWOT分析方法,結合中國財政部定義的內部控制概念,從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內部監管等五個方面,分析了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自身存在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會、威脅與挑戰。最后得出了對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的一些啟示和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SWOT模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178-02
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關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理論提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了萌芽。20世紀中后期的時候就由牽制轉到控制,認為由內部會計控制與內部管理控制兩部分構成。21世紀以來,國內外頻繁出現的一系列財務造假案和會計丑聞。為規范資本市場,2002年7 月,美國國會率先出臺了《薩班斯一奧克斯利法案》。
2008年6月,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五部委聯合發布了被稱為“中國版薩班斯法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內部控制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加強內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內部控制的順利實施,不僅能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更能保證國家財經紀律和本單位所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提高經營效率。
(三)文獻綜述
1.《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2002年,針對安然、世通等財務欺詐事件,美國國會出臺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薩班斯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設立獨立的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負責監管執行上市公司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特別加強執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
2.COSO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內部控制——整合框架》,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已經成為世界通行的內部控制權威文獻,被國際和各國審計準則制定機構、銀行監管機構和其他方面采納。2003年整合后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拓展了內部控制,更有力、更廣泛地關注于企業風險管理這一更加寬泛的領域。
3.《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08年6月,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五部委聯合發布了被稱為“中國版薩班斯法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新規范要求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首先施行。
二、SWOT模型
(一)SWOT模型的定義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業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二)SWOT模型含義介紹
1.機會與威脅分析(OT)。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等諸多方面的迅速發展,環境分析成為一種日益重要的企業職能。環境發展趨勢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示環境威脅,另一類表示環境機會。
2.優勢與劣勢分析(SW)。每個企業都要定期檢查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這可通過“企業經營管理檢核表”的方式進行。企業或企業外的咨詢機構都可利用這一格式檢查企業的營銷、財務、制造和組織能力。每一要素都要按照特強、稍強、中等、稍弱或特弱劃分等級。有利于企業正確定位自己的位置。
(三)SWOT的應用原理
1.杠桿效應(優勢+機會)。杠桿效應產生于內部優勢與外部機會相互一致和適應時。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可以用自身內部優勢撬起外部機會,使機會與優勢充分結合發揮出來。
2.抑制性(機會+劣勢)。當環境提供的機會與企業內部資源優勢不相適合,企業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種資源,以促進內部資源劣勢向優勢方面轉化,從而迎合或適應外部機會。
3.脆弱性(優勢+威脅)。脆弱性意味著優勢的程度或強度的降低、減少。當環境狀況對公司優勢構成威脅時,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出現優勢不優的脆弱局面。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必須克服威脅,以發揮優勢。
4.問題性(劣勢+威脅)。當企業內部劣勢與企業外部威脅相遇時,企業就面臨著嚴峻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四)SWOT模型的局限
第一,和大多數的靜態模型一樣,在SWOT模型的應用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企業改變現狀的主動性。第二,在SWOT模型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沒有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指導,即沒有考慮到人的因素。
三、基于SWOT模型的關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分析
(一)S優勢
中國企業的內部控制的優勢總體上而言有著歷史淵源,古代就有著官職分離之說。在改革開放以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內部控制建設和完善的重要性,并且付之于行動。
(二)W劣勢
以COSO報告五要素為基礎,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內部控制環境方面。根據COSO報告對內部控制環境的描述,本文重點從股權結構、董事會高管激勵方面反映上市公司內部環境狀況及存在的問題。(1)股權結構。根據《社科院——2010年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數據,2009年度百強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程度較高,77%的公司前五大股東合計持股比例在50%以上,并且國有股占絕對優勢。(2)董事會構成。從整體水平來看,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比例低于1/3,董事會結構不合理。這種結構導致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行為影響巨大,如侵占上市公司資金以及上市公司為控股股東擔保等問題,損害中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3)高管激勵。中國上市公司中的日益膨脹的高管薪酬,尤其是那些與企業經營業績明顯失調的超高薪酬,已經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之一。
2.風險評估方面。對于中國的上市公司而言,雖然大部分的企業都進行了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但是在風險評估方面投入的力度明顯的薄弱,導致企業風險評估環節薄弱,不能有效地進行企業內部控制,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3.信息與溝通方面。中國上市公司內控披露標準不一致、不規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亂現象。
4.內部監督方面。中國企業內部控制活動中最大的一個薄弱環節就是考核和監督。
(三)O機會
1.金融危機對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外部刺激。(1)金融危機提高了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意識。它加強了建立內部控制的意識,對內部控制的意識加強還表現在企業內部審計更關注風險和控制,這是金融危機帶來的好處。(2)金融危機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金融危機不僅提高了企業對內部控制的重視,并且企業也付之行動。
2.國家政策的出臺引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建設。《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實施,界定了內部控制的控制要素,定位內部控制的目標,確定內部控制的原則,為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提供了指引,提供了統一的技術標準。
(四)T威脅
1.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在經濟體制改革前,中國企業處于計劃經濟的調控模式下,企業在客觀上沒有經營自主權,種種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企業的內部控制的發展。
2.外部監督缺乏力度。為了建立健全內部控制,中國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然而監管結果不盡人意,各種監督分散,各種監督沒有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社會監管乏力。
3.金融危機和執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壓力。金融危機給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導致部分企業資金周轉不靈,企業面臨財務危機甚至破產危機.這給企業內部控制帶來的問題是進行內部控制建設的費用給企業短期內帶來更大的負擔。
四、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總結及建議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第二,強化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第三,強化外部監督與約束機制。
參考文獻:
[1] 曹珺.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現狀的SWOT分析和啟示[J].安徽財經大學赤峰學院學報,2010,(4):18-19.
[2] 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Z].2008:6.
[3] 張士強,張暖暖.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J].山東科技大學審計與經濟研究, 2009,(5):107-108.
[4] 朱榮恩.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1,(1):24-3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