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與會計的關系是人們常常爭論的問題,兩者既有區別,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對兩者的關系做初步的探討,以期對實際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財務;會計;區別;聯系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192-02
財務和會計的關系問題是人們經常討論且認識較模糊的一個問題。所謂財務通常是指企業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各種經濟關系體系的總和;而會計則是經濟管理的一種手段或工具。財務管理與會計的關系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財會理論問題。搞清這個問題,對更好地發揮會計與財務管理這兩門學科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過去,關于財務管理與會計的關系問題的認識,中國會計學界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相對獨立論,認為財務管理與會計是相互獨立的,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在實踐上,財務管理與會計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工作;二是大財務論,認為會計包括于財務管理之中,會計工作是財務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三是大會計論,認為財務管理在會計之中,財務管理工作是會計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幾種觀點相互之間曾進行過爭論,但未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使得不論是在實務工作中有關職責的劃分,還是專業書籍中有關內容的設置,乃至準則、法規中有關范圍的界定等都往往無所適從。企業一般對財務工作與會計工作不作嚴格的劃分,統稱為財會工作,這在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矛盾還不會很突出。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理財活動復雜化,財務與會計之間的分工不精細便導致了各種矛盾。因此有必要對二者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企業的財務工作
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一方面表現為物資運動,一方面表現為價值運動。對企業資金運動的組織、控制、協調與監督,就是企業的財務管理,它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獨立方面。企業財務運動內容主要包括資金取得和使用、資金的耗費、資金的收入和分配。它們分別以價值形成反映企業對生產資料的取得和使用,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生產成果的實現和分配,這就是常說的資金、成本、收入這三個方面。企業的資金運動體現著企業同國家,同其他企業和職工之間以及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經濟關系。
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財務計劃的編制、貫徹執行和檢查分析,各種資金定額的確定和管理,利潤的確定和結繳,以及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貫徹執行等方面。它與生產技術、勞動、物資設備等項目管理的區別就在于它著重利用價值形態和貨幣計量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進行綜合性的管理,所以說企業財務活動就是組織掌握生產過程的資金來源、運用、耗費、收回和分配。
二、企業的會計工作
會計是經濟核算的方法。它主要運用貨幣形式,通過記賬、報賬、用賬等手段,核算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反映和監督經濟過程及其成果。會計核算通過設置賬戶、運用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方法,反映和監督企業的資金運動,提供資金取得、占用、耗費、收入和分配等指標資料,對企業資金、成本和收入情況所作的分析、檢查就是會計分析和會計檢查。會計以價值形式綜合反映和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有關經濟活動的指標體系,能反映企業和單位各方面經濟活動情況和實際效果。根據這些數據資料,并參照計劃和統計的各種有關數據資料,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從它們增減變化和消長的發展趨勢中,可以發現各方面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性。
三、財務和會計的關系
具體來說,兩者的區別和聯系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財務與會計的區別
1.概念不同。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系。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并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作用不同。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于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于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依據不同。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企業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則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的理財自主權、自主決策權。
4.面向的時間范圍不同。會計是面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于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歷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5.目的和結論不同。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其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相對來講結論是“死的”,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會計業務進行核算,在所有重大方面不應存在大的出入。而財務的目的在于使企業財富的最大化或價值最大化,其結論相對來講是“活的”,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由于經驗、取舍、偏好等的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差異較大。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是一門科學,但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門軟科學。財務難就難在要對不確定性的東西,要依據經驗、判斷、推理做出決策。
6.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限制,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制約。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7.分類不同。會計包括財務會計(對外報告會計)和管理會計(對內報告會計),財務分為出資人財務和經營者財務。這里的出資人是指獨立于經營者之外的投資者、債權人,既包括現實的出資人,也包括潛在的出資人,如尚未出資但準備對某單位進行投資或借款的人。出資人往往關心被出資單位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而經營者在按要求對外提供財務會計資料的同時,更關心內部管理會計資料。
(二)財務與會計的聯系
雖然財務和會計存在以上的區別,但二者在現實中又常常密切聯系,相互交織,這說明二者就還是有很大的內在聯系的。分析起來,二者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兩者都是為特定對象服務的。即都是為特定的財務主體和會計主體服務,作用的對象都是特定對象的資金的循環與周轉,而且主要對價值形態進行管理。
2.會計是財務的基礎,財務離不開會計。會計基礎薄弱,財務管理必將缺乏堅實的基礎,財務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將缺乏可靠的依據。新的具體會計準則和新會計制度普遍采用謹慎性和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原則,有利于為企業財務管理和決策提供客觀、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資料,減少財務決策風險。
3.財務與會計在機構和崗位設置上有交叉現象,在內容上沒有明確的界限,單位在機構、崗位的設置上,除不相容職務以外,財務與會計崗位可以重疊。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同時也可以是單位財務負責人。有的財務部門或計財部門包括會計機構,同時履行財務、會計的職能。單位會計人員可以根據單位要求,獨立或參與單位財務計劃的編制、利潤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財務管理和重大財務的決策。實務中,單位內部財務管理與內部會計控制可有機結合。
4.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掌握有關財務知識,熟悉單位的內部財務規定,如差旅費、醫藥費等報銷的規定等。每年注冊會計師、會計師考試科目,都包括財務成本管理內容。同樣,財務人員必須懂會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相關會計信息資料。
綜上所述,盡管財務與會計有著明顯的區別,應分屬不同學科,但兩者之間還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相輔相成,貫穿于企業生產管理過程的始終。會計原本就屬于整個價值管理的一部分,它的本質都是反映價值運動過程中的數與量,并以財務信息的形式向外界或內部有關單位或個人提出。如果沒有會計提供的信息作依據,財務管理作出的計劃和決策必然是憑空設想,在實踐中必然是“瞎指揮”。也就是說,財務管理者只有利用會計所提供的真實可靠的信息,才能對企業的經營業務狀況進行準確地把握,才能制訂出合理的計劃和決策。從這點上說,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在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搞好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為實現企業的財務目標做出最合理的財務管理決策和提供最有效的會計信息,而不是僅僅從概念上對二者進行討論。
參考文獻:
[1] 馬婉姝.試論財務與會計的關系[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1,(36).
[2] 王又莊.現代財務與會計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徐火財,徐至誠.企業財務與會計[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