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社交網絡“軟癮癥”主要表現在無意識地、強迫性地刷人人、微博以及其他一些社交網站,并在事后陷入一種強烈自責、敏感易怒的精神狀態。其成因主要是熟人交際圈為社交網絡“軟癮癥”提供了沃土;害怕被孤立心理為社交網絡“軟癮癥”提供了養分及自制力欠缺。為此,必須從反省自身,重塑信心;制定更加清晰明確的小規劃并采用獎勵制;建立與親人、朋友之間的密切聯系;堅持二十一天養成習慣原則等方面來尋求應對之策。
關鍵詞:大學生;社交網絡“軟癮癥”;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242-02
目前,社交網絡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得極其迅速。據國外媒體報道,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近期宣布,Facebook服務的每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超過10億人。大學生作為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青年群體,成為了各大SNS網站的主力軍。社交網絡作為大學生網絡活動的新興載體,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都產生著影響[1]。筆者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親身體驗過社交網絡的奇妙,并發現社交網絡在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物有兩面性,在社交網絡如火如荼的今天,它同樣帶來了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文以社交網絡的“軟癮癥”為視角,探討其表現、成因和解決辦法。
一、大學生社交網絡“軟癮癥”的表現
“軟癮”,是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新名詞,指那些強迫性的習慣、行為或回復性的習慣、行為或回復性的情緒,如習慣性拖延、頻繁查看郵件和登錄社交網站等[2]。因為“軟癮”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習慣,這些行為習慣不同于對毒品、賭博或者酒精的那種無法自拔的沉迷,看上去好像沒什么危害。然而,一旦人們過度沉溺其中,在獲取短暫的快樂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人們的時間、精力,麻痹真實的情感,使人們遠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甚至失去健康。更主要的是大多數人沒辦法意識到自己已經患上了“軟癮”。
大學生是接受高等教育最為廣泛的人群,其自身具有相對意義上較為全面的價值觀,但其自制力也是相對欠缺的。正是因為這個特性,促使大學生特別容易患上社交網絡“軟癮癥”。他們會在心中告訴自己:我上網應該多做有利于學習和自身發展的事。但是又因為自制力的欠缺,往往他們在打開電腦瀏覽社交網絡幾個小時后才猛然發現時間的流逝,而自己該做的事還沒有完成,從而陷入一種自責、沮喪的情緒中。
大學生社交網絡“軟癮癥”表現之一:絕大多數學生都有一種無意識地、強迫性地刷人人、微博以及其他一些社交網站。其實絕大部分時間人們并不期望從這些社交網站獲得什么,更不要說任何嚴肅的知識,完全只是下意識的點開。大多數的同學都表示在上網、瀏覽社交網站的時候,時間過得特別的快。我們將這種感覺統稱為時間軟化,時間軟化的意思是說在人的感官里,時間發生了扭曲,快速的流逝了。簡單地概括就是在上網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
大學生社交網絡“軟癮癥”表現之二:很多大學生有一種強迫性習慣、行為或回復性情緒,即一上網就登陸社交網站。沉溺于看似正常的行為習慣,也就是瀏覽社交網站。其追求一種短暫的情緒釋放和滿足,從導致一種“時間軟化但是不自覺”的狀況,更嚴重的是在事后易陷入一種強烈自責、敏感易怒的精神狀態。
二、大學生社交網絡“軟癮癥”的成因
1.“熟人交際圈”為社交網絡“軟癮癥”提供了沃土。在中國當代大學校園中,最為流行的社交網站是以用戶就讀的學校為聯絡載體、實名注冊的人人網。大學生們在人人網里可以找到自己同校的同學、朋友,從而形成了一個線上線下交往相互融合的模式,也就是一個“熟人交際圈”。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他的《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了“熟人社會”的概念,他指出中國的傳統社會就是一個熟人社會,每個人都與身邊的人有一種私人關系,然后所有的人又通過這種私人關系組成了一張龐大的關系網,構成了中國的熟人社會[3]。
雖然社交網絡耗費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大學生群體中經常有人沉迷于社交網絡,每天定時刷新人人網等各大社交網站,目的其實就是為了獲取更多自己“熟人們”的新鮮事。正如大衛芬奇的電影《社交網絡》中說的那樣,很多時候我們并不在意某些事情,我們在意的是自己的朋友參與了進去。就好比網站上的一篇日志原本你是不打算看的,但是它是你的一個“熟人”寫的,于是你會立即開始感興趣。點擊—查看—回復—反復回復,就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時間軟化但是不自覺”的狀況。若將“軟癮癥”的形成比喻成種植,“熟人交際圈”便為“軟癮癥”的生根發芽提供了沃土。
2.“害怕被孤立”心理為社交網絡“軟癮癥”提供了養分。馬克·鮑爾萊因曾說:“一個17歲的年輕人,最害怕的是什么?”答:“被別的17歲隔離”。這是年輕人的本性,17歲正是建構自己身份的年齡,他們思考性、死亡,他們孤獨、害怕,他們必須尋找同盟,他們必須穩固自己,通過模仿別人[4]。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他們害怕與身邊的朋友沒有共同話題,正是因為這種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使得當代大多數大學生們熱衷參與社交網絡,他們在社交網絡中擴展他們的人際交往圈,獲知自己朋友的最新動態,社交網絡本身的碎片化信息和即時性信息都能很好地滿足他們即時發送信息的需求,這也就是如今社交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火熱發展的原因。在一定程度正是因為社交網絡火熱發展的原因,給“軟癮癥”的形成提供了大量養分。
3.“自制力欠缺”最終促使社交網絡“軟癮癥”形成。因為中國獨特的教育體系,在高中時,我們之所以努力奮斗,是因為每個人都將高考作為了我們生存的唯一標準,老師、家長層層給我們施加重壓。大學生都經過中學時代高度重壓學習在進入大學校園后,不能很快就能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自制力的欠缺。管不住自己,無法抵擋社交網絡對自己的誘惑再加上此前“沃土”和“養分”的雙管齊下,最終導致很多大學生患上了社交網絡“軟癮癥”。
三、大學生社交網絡“軟癮癥”應對之策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存在“軟癮”?在困難和壓力面前,人會自然地希望回避,雖然明知玩電腦游戲、看電視、咬指甲不好,但總能體驗到一些快感,暫時轉移了壓力并緩解情緒。因此,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轉移壓力的方式,有些人在休息、放松之后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去面對現實,解決問題;有些人可能意志差一些,缺乏較強的自制力,也或者面臨的壓力太大而長久地沉溺于某些行為中不能自拔[2]。
針對大學生思社交網絡“軟癮癥”,應當有以下幾種應對之策:
1.反省自身,重塑信心。戒除“軟癮”需要經常自我反省,下一次坐在電腦前,在點開社交網站之前,不妨問問自己:這是不是過度了?這有沒有干擾自己的生活?出現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激發了這種沉溺的行為,進而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并且要充分肯定自己,自我塑造信心,充分肯定自己一定可以擺脫“軟癮”。
2.下定決心去改正,但不要直接剝奪內心的需求。當我們開始決定做一件克制自己欲望的事情時,內心一定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這時候我們不應該直接抑制自己的欲望。當你想要不斷刷新社交網站時,而是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能帶來良好感覺、讓自己恢復能量的活動來替代想要擺脫的“軟癮”,并提醒自己不要過多參與“熟人交際圈”。
3.不急于求成,制訂小規劃并采用獎勵制。制定清晰明確的小計劃特別有利于克服“軟癮”,并且還可以采用獎勵制。比如,今天我制訂的學習計劃是寫完一篇論文或是聽英語聽力,制訂出一個明確的計劃,在完成這些計劃后,便獎勵自己瀏覽社交網站半個小時等。不急于求成,逐步減少自己沉溺于社交網絡的欲望。
4.現實生活中要建立與親人、朋友之間的密切聯系。如果在與他人的溝通中給予并感受更多的關心和愛,讓生活充滿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軟癮的吸引力自然就微弱了。只有將生活重心從社交網絡中轉移后才能徹底地擺脫社交網絡“軟癮癥”。
5. 21天養成習慣原則。一個習慣的形成需要21天,當你堅持21天后,它便成為了你的習慣而不是你迫使自己去做的事。
21天養成習慣原則一共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7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變,你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你應該認真努力提醒自己,克服這些情況。第二個階段是8~14天,這一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恢復到以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變。第三個階段是15~21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這個階段,你就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個習慣已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為你“效勞”[5]。
運用這一科學方法,我們可以逐步控制自己想要瀏覽社交網站的欲望,當21天過去后,你會發現自己已經不再留戀于虛擬的社交網絡世界,你已經徹底擺脫了社交網絡“軟癮癥”。當然這個方法還適用于養成各種好習慣,一旦成功培養一個好習慣,會使我們受用終生。
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更加多彩的生活,而社交網絡的興起為我們的人際交往帶來便利。在享受它們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的同時,我們應當警惕那些潛伏在其身后的“危害”。由于網絡發展的不成熟和不穩定性,我們不能忽視網絡的本質特性,應該努力避免患上社交網絡“軟癮癥”。即使已經有“軟癮”癥狀的人也可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它,盡可能地使網絡帶給我們的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
參考文獻:
[1] 張麗璇,王同奇.社交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及科學引導[J].北京教育(高教),2011,(Z1).
[2] 軟癮[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904932.htm.
[3] 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馬克·鮑爾萊因.最愚蠢的一代[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5] 馮偉,方元.21天習慣養成法[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