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社會培養人才方面,德育教育起到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人才需要德才兼備的能力,這個“德”字又是重中之重排在第一要位。社會需要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發生著變化。當代青少年現在所處的環境也比當年要復雜許多了。當年的一些傳統教育也適應不了現在所處的環境,青少年們的思想也應該緊跟著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著。所以我們當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只有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才能彌補一些教育上的漏洞和不足,增強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發展。
本文,筆者針對一些大中小院校的抽樣走訪和調查,找到了一些青少年德育教育方面的問題,并把此類問題歸結為以下幾點:首先就是德育教育的思想較為沉悶,沒有足夠的創新點,類別也十分單一,不夠多樣化。其次,有些學校尤其是中小學,對學生的重點科目要求的較多卻忽略了德育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夠重視。最后就是學校對于學生的課外活動沒有正確的認識,“讀死書,死讀書”成為當代青少年的一種統一情況,學生課業負擔太重等。針對以上情況,我們也需要正確的反思也充分的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找到一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為了能夠使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健康快樂的生活下去,使他們都能夠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我們認識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也期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一定能夠走出困境,開拓一個新的教育局面,讓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一直以來,我們國內的很多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職工對當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及實際教學方法做了很多有益的推進工作,在德育教育方面他們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
我們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也注意到中學的德育教育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對德育教育的不重視;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創新和手段比較單一,往往采取教師說教的方式,沒有針對具體德育教育對學生進行實踐鍛練,在德育活動中不能引導學生的主動性以及真切體驗;德育教育內容不真實,脫離實際的社會發展,以及學生的現實的生活情況;德育教育存在師資隊伍建設緩慢并且沒有專業的師資力量,也就是說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且不穩定。
我們有針對性的認真分析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這樣將有助于我們從中探索出問題解決的方法,本人認為導致中學生德育教育目前狀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中學德育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1. 問題解析
對于當代青少年德育教育不被重視,具體表現為:
一是學校忽視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當代青少年德育教育被形象的描述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德育教育隨時都要為其他各種重要的學科做出犧牲,并且德育活動開展的時間也不能夠得到完全的利用,德育經費的預算也不能的到有力的保障,后期的經費也不能完全的落實及有效的使用。
在我國目前主要是以應試教育為手段,以升學為中心,以高考為終極目標的教育現狀的情況下。根據前期的調查數據來看,相當一部分的學校只是偶爾的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這個比例占到了58.6%。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出,在以學校為主導的情況下其最主要的參與者功能也未能充分地發揮出來。學校現在并不重視德育教育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
二學生對德育教育課不感興趣,不重視。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時并不認真聽講,德育課的教育也被學生其他主要的學習科目所排擠占用。根據調查統計只有7%的學生在上德育教育課時會認真聽課,41%的學生可能會認真聽課,52%的學生并不會認真的學習這門課程。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學生在上德育教育課時都不會認真聽講。思想品德課課堂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它不僅傳授傳統的德育知識,而且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在當代社會不斷發展的影響下,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當代青少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取向也隨著社會意識和社會價值的變化,也在逐漸趨向多元化。
2. 原因分析
對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是我國現階段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存在。在我國應試教育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已經深深的植入到當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沒有找到比應試教育更好的教育模式,也沒有探索出適合中國教育體制以及我國國情的更好的方法。我們在支出缺點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應試教育對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我國的各類人才也是通過應試教育篩選出來的。
但在當前社會發展的新的形勢下其弊端現在也顯得尤為突出,應試教育現在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應試教育雖然使學生很好的掌握了基本知識及原理,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只是一味的接受,缺乏對知識的實踐以及相關的創新能力,大部分學生的天性和對感興趣的科目的特長受到長期抑制,學生的思維在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時候也不夠活躍,想象力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創造是知識的來源,知識是重在應用,知識不是一個片面公式或者是依據生硬的概念定義,他應該是生動的、全方面的、立體的,這是要讓學生理解的道理。應試教育雖然可以達到普及知識和平衡教育的目的,但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直接導致學生從小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應試教育的弊端雖然被許多學校教師和家長認識到了,但迫于孩子升學的壓力、教師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原因,也就不敢大膽地、真正地進行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主導地位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德育教育也被放到了次要位置。
二、中學德育教育內容空洞化且與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實際相脫離
1.問題解析
在對當代青少年的教學工作當中,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區分并不是很清晰,相當一部分人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這也使得為社會主義培養接班人與建設者成為德育教育的僅有的目標,并停留在為共產主義主義事業而奮斗,這樣空泛的口號上。德育教育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生活,貼近當代青少年實際生活的案例也比較少;內容過于教條,和目前的社會發展格格不入;不根據學生的每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情況制定德育教育內容具體化的實施方案,忽視了當代青少年的實際需要,這就使得德育教育的形式停留在表面、德育教育的內容也變的空洞。這種陳舊教條的教育內容,怎能引起當代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又怎能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青春期以及叛逆期,這時候學生的思想對社會環境的反饋是非常敏感的,而當前的社會環境由于互聯網和信息時代等因素的影響又是比較復雜的,這必然使當代青少年的價值觀趨于復雜化。因此,在這一關鍵時期的德育教育是教給學生判別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教條和刻板的知識內容。
2.原因分析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環境是影響人道德發展的社會基礎。具有現實性,生活環境對中學德育教育內化、社會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人的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影響,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方法與如今社會生活實際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這嚴重影響了當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中學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
1.問題解析
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教育時只會根據教條空洞的說教,而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改進的過程就很自然的被忽視了。課堂上老師以說教為主,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單向強制輸入,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只會在短期內死記硬背,這些現象在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課堂上顯得非常的突出。整堂德育課全部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說,課堂互動很少,學生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全程都沒有學生發言。即使課堂上有討論的過程,也是極少數學生很據課本發言,師生之間難以有真正的交流溝通,所以在這些情況下互動是無法達到預定的效果的。在現代信息化的情況下,音像影音教材雖然得到了廣范的使用,但是主要地點仍然是課堂。雖然多媒體教學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應用很多,但這些都沒有得到教師的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老師們只是講書本上的東西轉換成了電子的模式,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仍然是老師在臺上一遍遍的念幻燈片,學生們則在下面無精打采的聽課。除此以外,實踐課也很少在施教的過程中得到運用,實踐課成了德育教育過程中的擺設或者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時走走過場用的,所以實踐課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這樣不僅僅浪費了學生的寶貴實踐更不能帶來教學上的任何好處。根據以前筆者的實習調查所顯示,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得出的結論:年紀大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老師灌輸為主,但是這些老師思路清晰,對知識點的把握是很準確的,邏輯十分嚴謹,但是學生并不以為然,昏昏欲睡。反觀那些剛剛走出大學校大門的年輕教師,雖然知識點可能沒有別人豐富教學經驗也不是很足,但是他們接受信息的渠道比較廣泛,教學形式和教學的方法也不再那么的單一。大部分年輕教師是將知識點融入到了游戲當中或者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上,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雖然青年教師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但是還是有將近7成的數據顯示,學校還是在使用單一的說教模式授課,這樣的話就很難激發學生的靈感和興趣。
2.原因分析
專門化和知識化是德育教育的兩個很顯著的特征,由這兩點也就將德育教育禁錮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里了。所以來說,教學方法的變成簡單的說教也就不足為奇了。在以上情況的影響下,單一的說教模式就成為了使德育教學課程最簡單有效的方式。邏輯嚴密的道德條目變成了高尚的道德標準的顯著特征,德育教育也漸漸脫離了生活的實際和學生的根本需要,德育教育也就成了當代青少年學習過程中的一塊雞肋。學生不會對德育教育產生積極性和興趣,更不要說有學生自愿去進行學習實踐和道德的自我教育。德育教師也只能通過強制性的背誦、灌輸、考試和其他的學習方法來達到教學的目的。根據前期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超過六城垛的學校對德育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以說教為主,采用對話較量方式的占到兩成,而采用實踐方式和體驗方式的教學兩者合計還不到兩成。這些數據就說明了在當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過程當中手段是非常單一的,整個教學的過程中缺少學生的意見以及看法,缺少能讓學生受到感染的情感,使學生對德語教育只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而不是全面全方位立體的認知。
參考文獻:
[1]朱成瑞、龔萱等.大中學校德育探索[M].武漢出版社,2004.
[2]黃向陽著.德育原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劉云杉著.學校生活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大出版社,2000.
[4]魯潔、王逢賢著.德育新論[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5]羅立建著.人本教育[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6]張耀燦、許志遠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