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學生已經能用比較正確的觀點來分析自己判斷事物,自覺地進行自我批評,已經能夠從道德上、思想行為上去觀察評價別人。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應遵循教育規律,注意根據學生思維和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掌握學生心理,采取有效途徑,防止逆反效應,講究教育藝術,強化愉快教育。
一、要啟發誘導,不生硬訓斥
人生的訣竅就是經營自己的長處,常做加法給自己的人生增值,常做減法給自己減少缺點和煩惱。教師批評學生時,要因勢利導,不能板著一副面孔進行冗長的說教。不切實際、盲目泄憤的說教,即使是苦口婆心的,也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毫無作用。嫩枝易折亦易扶,如果教師能夠誘導學生敞開心扉,學生是會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的。 一次,一個學生的母親找到我,傷心地說她的寶貝兒子在家既不聽話又不做作業,吃飯時說了他幾句不是,他就掀翻了桌子,并且出走了。我聽了非常氣憤,這孩子的父親常年打工在外,他母親上要侍奉年邁多病的婆婆,下要照顧他們,日子過得很艱辛,可他竟這么不懂事。我真想替他父親狠狠教訓他一頓。但我很快冷靜下來,發動學生四處尋找,而后我將那位學生找來,讓他朗讀雷鋒的故事、讀朱德同志寫的《母親的回憶》給我聽,讀著讀著他嗚嗚地哭了起來,這時,我趁熱打鐵對他進行了語重心長的教育。此后不久,他母親打電話告訴我說:“兒子懂事了。”
二、要冷靜處之,不輕率給學生下定論
出錯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但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糾錯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盲目妄下定論,其結果只能走向反面。因此,只有堅持正面疏導,循循善誘,認識利害,一切問題會迎刃而解。象有些教師在處理犯錯誤的學生時,不夠冷靜,喜歡大聲呵斥,出口便是“我讓學校處分你”、“笨蛋”、“白癡”、“朽木不可雕”之類的定論,這樣過早地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了烙印。有的在批評學生不正確行為時,當面撕碎他們的東西。事實上,象這樣的言行一出現,學生就會產生反感,萌生抵抗情緒。
記得有一次我對某“學困生”進行批評教育時,氣憤地點著他的鼻梁說:“你哪象個學生,倒象社會上那些不三不四的青年。”沒想到,那個本來低著頭的學生竟昂首回敬道:“你也不象個老師。”這事對‘我感觸很深。是啊,一個老師怎么可以盲目地給學生下定論呢,其實,即使學生沾染了不良習氣,犯了嚴重的錯誤,也是他們一時的失足,尚未根深蒂固,教師言過其實的定論會深深觸傷他們的自尊,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出現抵意或者自拋自棄,麻木不仁。因此,作為教師要相信學生,尊重和理解學生,冷靜處之,不論何時何事何地,哪怕是一句話,也不要讓其成為學生心靈的傷痛,成為學生成長的牢籠。我們凡事要多從學生心靈的角度考慮,關注教育細節,講究技巧,學會傾聽,克服教育方法上的簡單粗暴,讓學生在和諧友好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三、要簡潔明了,不打疲勞戰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教人變好的是好教育,教人變壞的是壞教育。活教育叫人變活,死教育叫人變死,教人不變的不是教育。”有些教師在批評學生時認為花的時間越長,學生的思想變化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總是留學生長時間地談話,讓學生寫一份又一份檢查,做一次又一次保證,甚至報告學校,還要請家長,海、陸、空一起來。事實上這些方法會使學生膩煩,對教師的批評教育無動于衷。以前,我也習慣于找犯錯誤的學生到辦公室談話,一談就是好長時間,如果學生還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我便緊追不放,放了學還將學生留下來解決思想問題。后來我發現犯錯誤的學生一被叫到辦公室,要么低頭不語,一問三不知;要么就低頭認錯,象背書一樣自我批評。無疑,這種異常行為是對我的教育方式的軟抵抗,他們言不由衷地承認錯誤的目的是希圖早早解脫。教育是“長善而救其失”的過程,無論是正面教育還是懲戒,都要尊重學生人格,要講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更好地引領學生梯度發展。
四、寬容待生,不算陳年舊賬
有一段時間,我對犯錯誤的學生批評教育時,習慣于用工作手冊“記帳”。有一位學生在短短半學期內就被記下二十幾筆賬,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他的日記,這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這學期我的錯誤很多,每次老師找我談話,都要指出我的各種錯誤,我對那本子既討厭又害怕,老師一拿出來,我就想,老師,定認為我是一個永遠不會改好的壞學生。其實,以前的錯誤我已經改了……”由此觀之,學生犯錯誤改了就好。教師要既往不咎,不抓小辮子,對學生批評教育時要寬容待生, 講究藝術,讓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提高,增強學生的內驅力。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說過:“寬容就像清涼的甘露,澆灌了干涸的心靈;寬容就像溫暖的壁爐,溫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寬容就像不熄的火把,點燃了冰山下將要熄滅的火種;寬容就像一支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為此,待學生不能算陳年老賬,節外生枝,以避免學生產生“積重難返”的心理。只有堅持正面引領,愉快教育。
五、要以誠相見,保護學生自尊心
自尊心是學生積極向上、努力克服缺點的一種內部力量。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是教師工作的基石,如果老師在對待出錯學生時,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會損傷他們最敏感的自覺性,使他們產生不滿和反抗心理,最終導致他們拒絕一切教育。因此,教育中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點到為至。有一次上課,我發現一個學生低頭在看桌子下的書,我走到他身旁時,他仍沒有發現,他還在看小說,且看得入迷,當時我沒有收繳他的小說,而且沒有批評他,僅拍了拍他說:“你上課怎么把書放到桌子下面看呢,這樣對你的眼睛有損害。”他臉一紅,就從桌子里拿出課本放在桌子上,并對我報以感激的目光。此后在上課時,他比以前更認真聽講了,成績也有了較大的進步。這件事使我更加明白了以誠相見才能真正打動學生的心靈,反之則可能撥斷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的那根弦。
總之,教育實踐使我悟到,在批評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寬嚴結合、把握尺度,講究批評教育學生要有藝術,讓學生自己認識。從觀念上把學生當成與自己平等的個體看待,真正的把尊重學生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刻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為,正確看待學生變化,引導學生在時代潮流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