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爾諾夫的非連續性教育思想認為,生命發展是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統一,危機是人的生命發展進程的組成部分,它對人們帶來破壞的同時,也是生活的新的起點,對個體的自我生成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和價值。通過正確的認識危機,以充分發揮危機的教育價值。
關鍵字:非連續性;危機;新起點;本源;
O·F·博爾諾夫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德國文化教育學派的杰出代表。他在批判吸收生命哲學、文化哲學、歷史哲學以及存在主義哲學和哲學人類學的基礎上,形成了人類學教育學理論,使得文化教育學在二戰后獲得新的發展。非連續性教育思想作為其教育人類學思想體系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開辟了教育研究的新領域,為人們全面認識教育過程及發揮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一、非連續性教育思想的概述
博爾諾夫的非連續性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吸收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存在主義認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現的一些非連續性的事件或外來干擾并不只是一種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隱藏于人類存在的本質中,也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
在博爾諾夫看來屬于非連續性事件的“有較大的、威脅生命的危機,對全新的更高級的生活向往的突然喚醒、號召,使人擺脫無所事事狀態的告誡和對今后生活舉足輕重的遭遇等等”,與此同時,他把危機、喚醒、號召、告誡和遭遇等等視為非連續性的教育形式。這就是說這些事件既是造成人生非連續性或者說教育非連續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種途徑。
二、“危機”教育的內涵
“危機”是非連續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博爾諾夫所認為的“危機”是“突然出現的較大的且又令人憂慮的中斷了連續生活的事件稱為危機。”這類危機會出現在各個領域,比如會產生于人的私生活中、人類的各種組織和社團的私生活中,在患病中會產生危機,在精神領域中的發展危機、政府危機、信仰危機、婚姻危機等等。即只要是由于無法擺脫的困難而中斷了正常生活進程的都屬于危機。
人們對危機早已有所認識,遺憾的是人們往往把危機認為是令人遺憾的偶然事件。并將危機視為破壞性的,在人的生活中也是千方百計的想要避免,這種看法在博爾諾夫看來是片面的,他認為危機對人的生活具有積極的作用。雖然危機在任何時候都可能對人的生活產生威脅,釀成災難,使人掉入無底深淵,但是這些危機經過最大的努力也是可以制止的。當人們一旦戰勝了危機,從新開始生活的時候,就會覺得生活格外輕松。因為危機總是與新的起點聯系在一起的,人只有通過通過危機這種威脅才能獲得真正的自我,樹立穩定的、不怕任何外來影響的,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三、危機的教育價值
博爾諾夫指出,用非連續性教育的觀點去剖析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由于各種困難和干擾所帶來的教育低效現象和應付各種障礙,能使教育產生良好的效果。在博爾諾夫看來,危機并不總是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破壞性,對學生的發展也可能有積極的意義。危機給學生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學生在面對危機中將得到鍛煉和提高。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正確的認識危機并且能夠合理的利用危機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
第一,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危機。
一旦發展危機,教育工作者必須千方百計的幫助學生戰勝危機。這方面的關鍵是使學生認識到危機的本質及其對生活的意義,而不是包辦代替,代替學生去承擔困難,或者去幫助他們消除危機所帶來的困難,也不是用安慰去掩飾或低估危機的嚴重性。教育者必須幫助學生明白危機的含義,全力承擔責任、不回避危機,直到危機得到圓滿的解決。解決危機的措施,可以通過告誡和號召。教育工作者通過告誡可以防止學生在遇到危機時消沉下去或誤入歧途。而通過號召可以把學生的力量動員起來對付危機,推動他們恢復中斷了的發展而重新走上正道,激發他們的拼搏意志,從而培養他們具有一種不屈不撓的頑強品質。雖然危機具有有益的作用,但是決不能因為它的有益面而觸發它。因為危機有可能就意味著引發不幸,沒有一個教育者愿意把風險、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第二,把危機視為“新的起點”。
危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破壞性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使人們的正常生活中斷,甚至于流離失所,使人們感到生活的壓力和困苦,經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窘迫。博爾諾夫指出以往人們總把危機看成是破壞性的,是人生中千方百計要加以避免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其實危機也是生活的新的起點。危機越嚴重度過危機的決心越大,危機后的一種重新開始的清新感就越酣暢。他還指出人的生活更多的由于習性和疲乏在被損耗,由此而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狀態,人始終不斷地需要有一個新的起點來擺脫這種衰退狀態,以使自身成為真正的自己。但這種起點并不是簡單的恢復中斷的發展,而是要求對迄今不合適的生活加以批判分析,使其不斷的進化,直至達到“完美”。
四、追求本源的思維方式
博爾諾夫的非連續教育形式中的危機的啟示還在于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即追根溯源,追求本源的思維方式。在思考問題時要回到原點,這一點放在教育中就是教育中的問題要回到問題的本源即人的本質中、人的需要中,也就是回到人本身。在思考任何事物的時候,不要僅就其表面的形式而對整個事物進行把握,而是從對構成一種思想的基本觀念、基本方式、基本邏輯、基本信念這幾個方面進行前提批判。這就導致了對教學觀念的更正,兒童由于其身心特征,在初識事物時是靠心不在焉的日常交往。為了獲得純粹的、無偏見的、了解事物本來面目的直觀,就需要突破這一種依靠中介認識事物的習慣。那就得拋棄規定性的觀察而把目光轉向那些引發行為的細微特征上去,并擺脫事物的一系列具體特征的束縛。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必須通過引領兒童擺脫常見的少年老成去觀察本源——廣義的說是進行一種自由和最初的體驗,從而喚醒兒童的童心。
危機是不可能為人所主動地控制和消滅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地去積極積極戰勝它,教育工作者不能因為它有積極意義而促使它產生,也不能因為它有危害性而抑制它,不讓它出現。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用啟發和引導幫助青少年戰勝危機,而從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品質。
作者簡介:姚渝(1989-),女,山東濟寧人,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