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職校學校中存在不少的單親學生和隔代管理學生,他們的個性大多數孤僻、多疑、猜忌、暴躁、以自我為中心等。這些學生在班里會經常會有犯錯誤、與同學相處不和諧、故意展示自己的強勢、自己躲起來不與人交流、不善于交流等行為。并且他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這些行為,也沒有合適的方法走出來。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多關注這些學生,引導他們走向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的人生。
關鍵詞:引導方法 案例;走進學生心里
有個愛狗成癖的人,常常花費巨額金錢購買昂貴的健康食品來寵養他的名犬。他聽人說深海魚油對狗的發育很有幫助,于是每天一大早,就把狗抓來,用雙膝夾緊狗頭,強迫它張開大口,然后對準喉嚨灌進魚油。有一天,狗兒大力掙扎,甩掉主人的雙膝,魚油也流得滿地都是。生氣之余,看到狗兒自己轉過身來,靜靜地舔食羹匙,此時他才回過神來。原來狗所抗拒的不是魚油,而是他喂食魚油的方法。這個例子如同我們教師在管理學生過程的引導方法。是學生不接受教師的管理?是學生不明白老師的用意?是我們教師沒有找到適合引導學生的方法?學生封閉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在校園中生活,不理教師和家長的引導,致使這些學生將教師和家長的苦心和愛心拒以千里之外。因此我們教師要用心去了解學生,用實際行動走進學生生活以達到引導管理這些學生的效果。
當代中職校學校中存在不少的單親學生,他們的個性大多數孤僻、多疑、猜忌、暴躁等。這些學生在班里會經常會有犯錯誤、與同學相處不和諧、故意展示自己的強勢、自己躲起來不與人交流、不善于交流等行為都會影響到整個班級的管理,能否將班級建設成為一個什么樣的集體。根據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總,要將這些學生引導走向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的人生,并建設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我有如下分析、建議:
分析單親學生孤僻、多疑、猜忌、暴躁、以自我為中心等個性形成的原因如下:
離異家庭的單親學生所經歷的環境:家庭暴力、經常性的爭吵、父母長期的兩地分居、長期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居住等。這些環境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走進中職的學生一般都在15歲左右,孩子從一歲開始,就會主動地去模仿父母的動作和語言,父母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信任的人,所以很離異家庭環境就直接給了自己孩子孤僻、多疑、猜忌、暴躁等個性。暴力家庭給了孩子暴躁年性;經常爭吵的家庭給了孩子猜忌、多疑的個性;兩地分居和隔代管理家庭給了孩子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因為這些學生看不到父母的協調和受爺爺奶奶的過分寵愛。
單親學生在學校的具體表現: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情緒喜悅時,與人相處和諧;情緒煩躁憂郁時,難與他人相處,甚至出現莫明其妙的遲到、曠課、打架斗毆等現象隨之而來;遇到問題時會草率做出決定或猶豫不定無法做出決定,或者根本不理,裝著什么都無所謂樣子;在集體生活中會對身邊的人長期保持猜疑,缺乏自信,容易受到外界誘導而動搖。
做這些學生的引導工作我有如下建議:
1.了解學生個性形成的真正原因。溝通是一門藝術,要用藝術性的語言與家長取得溝通。如果家長都不愿意與老師交流,那就談不上如何引導我們的學生了。首先取得家長的信任,讓家長相信你是真正在為他的孩子著想,是為了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走向美好的明天。其次收集孩子個性形成的案例進行分析整理,找到適當與孩子溝通的切入點。
2.用關心和愛心去管理學生,做一個真正的引導者的心態而不是管理者的心態去與學生溝通交流,試著走進學生生活以達到取得學生信任的效果。建立信任關系后逐步牽引走進大從學生。
3.關心這些學生不能松懈也不能停止,適當的表揚和任務驅動是很有必要的。長期跟蹤學生的變化與家長進行協調,而協調過程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家訪和各種活動邀請家長參與的時間。
這里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案例:曾經一個單親重組家庭的學生小明(小名),后媽對小明很好,經濟條件也比較好,常會給小明零花錢。父親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固定的娛樂時間、零花錢、學習成績等要求。這些對學生來講都不是問題,但小明在失去親娘以后始終很討厭自己的父親,一直認為母親的死都是父親一手造成的,也從來不給父親講這句話。父親工作比較忙,給小明一起吃飯的時間都很少。時間長了,小明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與父親見面、吃飯就選擇了在學校曠課、打架等行為,以此來取得與父親相處的機會。最后與學生溝通得知,學生就是希望家長常來學校,學生說父親在老師的面前才聽話,事后又會在老師的教導下陪自己吃一次比較平靜的飯。
得知學生真正曠課、打架的原因后,首先用家訪的形式傳遞給家長學生的思想并建議家長換換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多關心學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想做什么,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有時間來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其次是設法安排學生在學校參與活動并突出活動的效果給予表揚,表揚的過程邀請家長參與,讓學生體會到家長的改變與實實在在的關心。我堅持了3個學期,小明順利從計算機學校畢業走向實習工作崗位。
作為教育工作者,除了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還得引導學生做人,有這么一句話“要學做事,先學做人”。工作過程中要真真實實的去了解學生、了解家長,用心去溝通,用關心和愛去做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