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勞動對象是學生,是一群有豐富情感,有自覺意識的活生生的人,這就決定了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教師教育的成功與失敗往往系于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句話,一舉手,一投足的細微之處。
一、接近學生,了解學生
如果教師對每個學生不加強了解,不知他們的所思所想,盲目甚至糊涂地給予愛護關心,那只能是表層的溫情,而深入不到學生的心田。只有多接近學生,了解學生,有針對性的去關心愛護每個學生,才能打通每個學生的心靈通道,師生間心理和感情上距離才會縮小,才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才能贏得全體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尊重和支持。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每接觸一批新生,除了對品學兼優的學生贊賞之外,我都特別關注后進生,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同他們交流,談學習,說家常,侃時尚潮流,論人際交往。我逐漸對一個又一個的后進生的家庭狀況、學習習慣、個性特長、脾氣秉性、所思所想,了如指掌。在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過程中,學生也了解了教師,這樣的感情基礎,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條件。
二、關心學生,尊重學生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力量,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熱愛,必須做到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
事實上,學生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后進生,他們從教師的眼神、語氣、行為舉止等方方面面去揣測教師是否公平對待所有學生,如果出現偏袒,就有損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使學生純凈的心靈受到傷害,就會出現師生關系障礙。常言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學生的差異性必然存在,教師必須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得到關注和尊重。對后進生更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因為他們更需要特別的關愛和幫助,尤其是尊重。
我現在所帶的初四三班,是由后進生組成的班級,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很多孩子的家庭情況特殊,個別學生有心理障礙。他們敏感而脆弱,既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尊重和認可,又缺乏最起碼的自信;既害怕受到老師的歧視和冷落,又克服不了自己的不良習慣。剛開始接班的時候,我的心里很不踏實,由于這些學生并不是自己從起始年級帶上來的,對他們每個人的個性我都缺乏了解,又面臨畢業,很多學生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針對這一系列情況,在做了大量的調查了解工作后,在接班的第一天我就給他們上了一堂“找回自我,重塑形象”的主題班會,重點強調學生要在心里樹立一個良好的自我形象,那就是:我只是暫時學習差一點而已,其余的我不比別人差。同時列舉了大量的學生中存在的閃光點。有的同學感慨道:啊!我有這多優點,我自己怎么不知道?!以此來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同時還倡導學生每天寫一篇陽光日記,每天找到自己的一個優點,這樣不僅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而且讓很多學生找回了自信。盡管在這些學生身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足,但我從不用“沒出息”“不可救藥”之類的話語去傷害學生,從未放棄過一名后進生,而更多的是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
對學生的關心和尊重,更應從點滴的小事入手,學生的喜怒哀樂、情緒、健康狀況,作為教師都應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有的放矢地進行關心和教育,有時老師對學生的一句安慰的話語,一個詢問的眼神,一個關愛的動作,都會化作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愛戴,都會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和感化作用,甚至會轉變一個后進生。
三、理解學生,寬容學生
教師尊重學生,還應理解學生,善于換位思考,多替學生著想,教師要理解學生成長的苦惱和困惑,理解他們所承受的壓力,理解他們希望成功又不能更好地駕馭自身的矛盾心態。特別是后進生,更需要理解,他們常常是聽不懂,學不會,但仍規規矩矩地在教室里一坐就是幾年,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力!他們偶爾犯點錯誤,后者約束不了自己的時候,要善于挖掘他們身上的優點,哪怕捕捉到一點點進步的火花,也要及時地給學生送去不同程度的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從教師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中看到希望、增強信心。
要理解學生,還應寬容學生。教師要能夠容忍學生的無知,容忍學生的過錯,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環境下健康成長。由于學生幼稚、不成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教師決不能貿然發火,而應以寬容的精神對待學生。一次,一名學生因值日問題與另一名學生發生矛盾,還動手打了這個同學,當我把他叫到辦公室,還未等我開口問明情況,他自己就沖動地打碎了辦公室的玻璃,割破手腕自殘,看到鮮血順著他的手流出來,我真是又生氣又心疼,但我很快冷靜下來,順手抓起新買來的手帕往他的傷口上一捆,攬著他的肩,拉著他的手就往校醫務室跑,在整個包扎的過程中,我沒說一句責備他的話,而是不停地安慰他,始終像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拉著他的手,心疼地擁著他。他也很快安靜下來,乖順地接受包扎。事后,他主動向我承認了錯誤,向那位同學賠禮道歉,并要求賠償被他打碎的辦公室的玻璃,還敞開心扉,向我談了自己心情不好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離異。后來,在我的開導下,他放下了思想包袱,我用寬容和愛解決了他的思想和心理問題,不但自殘的現象再未發生,他還主動幫助老師為班級做事,成了我管理班級的小助手。
當然,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尊重、理解,決不是對學生錯誤的姑息遷就,更不是放縱學生的錯誤,而是一種理性的愛。
四、平等地與學生相處
教師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還要傾聽他們的呼聲,平等地與他們交談,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對后進生更應如此。一天,在我所帶的后進生組成的班級,由于一位任課教師說他們素質低,一些同學接受不了這樣的話語,兩名學生找到我這來,憤憤不平,甚至有下次再也不上此課的想法。在心平氣和地與這兩名學生交談后,正好趕上下節課是我的政治課,我平心靜氣地與學生討論:為什么老師會說出這樣的話?首先,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對他們聽到這樣的話后的心情表示理解。同時我從任課老師的備課、講課的辛苦,談到任課老師想方設法地讓他們聽懂、學會的耐心,又談到任課老師對他們的希望。最后,引導學生討論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學生自身的種種不足,才使得老師有了“素質差”的結論。通過心平氣和地換位思考,學生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去掉老師心中對自己的不良印象。愛的付出,得到了愛的回報。
愛是陽光,普照著學生的笑臉,愛是雨露,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愿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像愛自己的孩子春色滿園桃李一樣去愛我們的學生,相信教育園地必定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