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應是人的情感的一種真切需要,所謂喜、怒、哀、樂皆成文章。寫作的真正目的與意義在于為情而作文,而非為文而造情,作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應是人的情感的培養和人的終身發展,即立人為本。新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就是大寫的“人”的教育與培養。但回頭看看昨天,低頭想想今天:熱熱鬧鬧學習新課標,走進教室還是我!中小學的作文教育依然如故!目前中小學作文教育的現狀存在情感教育的無目的性,無教育性,教學方法上存在超強度訓練和死板的知識、技法灌輸。
在新課標大力推行和素質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作文教育呼喚情感教育。因此作文教育應以學生主體為本,重視情感教育目標和策略,提高作文教育效果,讓學生在學習作文的過程中學會做人。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索嘗試,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作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開放閱讀,開放生活,豐富情感體驗
應充分利用教材和課外書中那些文質兼美的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語文教材本身頗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情感美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 ,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筆者在教學老舍的《我的母親》時抓住文中動情之處,向學生暢開自己的情感,即興地動情地敘述母親二、三事,道出了母親對自己的愛,在講到母親為了照顧我,在冬天睡了一星期的水泥地而落下腰痛的病根時,我的眼淚不禁奪眶而來;又從為人母的角度敘講了對女兒的愛,學生的情感由此被感染、激活,紛紛講起了自己的母親,有同學講著講著就泣不成聲了,于是我當即停止講課,請學生當堂寫作,就這樣一篇篇真情之作顯然紙上,平時需要二節課才能完成的作文一節課就完成了,平時才寫四五百字的同學一下子寫了洋洋三張,并對自己的作文愛不釋手,他們這才感到原來自己也可以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只要情到深處,嘗到了寫作的淋漓之快。其實這樣的題目學生在小學、初中都寫過,但為什么都沒有寫好呢,其原因已顯而易見。此外,教師還應把好的時文引進課堂,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到課外去汲取養分,豐富情感體驗。確實,學生因為應試,不可能真正融入生活,以積累對生活的感悟。但可以“紙上談兵”呀,讓學生從書本中體驗生活中還沒有的滋味,讓學生在心靈的碰撞中去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的真諦,體驗親情、友情,感受各種生命中的偉大與跳動,自強不息,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
當然,在教學中不能采用說教的方法,而是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去感受生活,走進生活,積淀情感,拓寬寫作。在大量“紙上談兵”的體驗積累基礎上,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多觀察社會、生活,鼓勵學生調動情感因素,讓他們充滿情感地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走進校園,走進家庭,真切地感受一切,學會為生活感動,善于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的意義。筆觸從學校家庭延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讓學生走出無話可說,無題材可寫的誤區,并逐漸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社會的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寫作情趣。
二、開放多媒體教學,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學生真切感受
多媒體、網絡已成為現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間”,計算機網絡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它是一種立體化的傳播形式,信息量之大和知識面之寬是傳統的印刷文明時代所不可比擬的。因此,開放媒體教學,豐富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身臨其境,情真意切地寫作。如寫對音樂的聽覺感受,寫作之前教師通過加工,對《明湖居聽書》和《琵琶行》兩文配置畫面、音樂,讓學生充分感受,內心被音樂所激蕩,并隨著音樂的激昂舒緩,展開豐富想象。在此基礎上,拓寬對音樂的感受,讓學生選聽自己最喜歡的一段音樂,(也可以是教師安排)學習上述兩文的寫法進行寫作。“今日聆聽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先前悠然的心情早已風吹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凄怨和有苦無處訴的抑郁、憤恨。這曲子初一上來聲音便很沉悶,只覺入耳愁苦萬分,猶如巫峽猿啼,衡陽雁鳴,凄透人心;又如黃葉紛飛,哀草寒風,滿目的蕭瑟。過了一二分鐘,曲子的響度節節高起,忽又陡然一落,我的心試著配合著,顫抖著,哭泣著……”這是一位平時不擅長寫作的男生的當堂之作。有了情感的體驗、積累,何愁沒有美文佳作?
三、開放主題,自主寫作 ,真情表達
“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許無狀可怪者之事,其喉間有如許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極積久。勢不可遏。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于千載。”有了生活、閱讀等多方面的積累,一旦心靈被某件事、某個物、某個人所觸動,學生立刻就能縱橫馳騁,無需模式,自主寫作。自主寫作的方式很多,自主命題,續寫擴寫,瞬間接詞想象寫作等等 ,這些方式既有師生的情感互動,更有學生的獨創感受,學生的寫作熱情、激情勃然而至,寫作時含情能達,會景生心,體物得神,有了情感便自有靈通之句,真正達到“不吐不快”的傾情寫作的境界。如果教師逼作,學生憋寫,學生主觀上無意可達,無情可抒,沒有寫作的蓄情準備,終究不能達到“我手寫我心”的境地。我們曾經經歷了一個活潑天真的小學生因在周記中寫了“在升國旗的時候我看見一只可愛的小鳥”而遭受在全校大會上的嚴肅處理,我們侈談“理想”到了極致,連小學生的作文都是“祖國·理想·人生”,假崇高、偽圣化便應運而生。因此,教師必須堅決摒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主題壓真情的強暴教學。
總之,我們在作文教育中,要時刻想到這是在培養人,是對人的教育。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和諧發展為本。作文教育應從情感教育著眼、著手,讓學生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率性表達,真切說話,言而由衷地砌詞造句。如果學生有了一顆豐富敏感的心靈,有一個健康多彩的情感世界,那么他的內心語匯肯定是繽紛的。“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因此作文教育應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豐富、點燃學生的情感火炬。有了豐富健康的情感世界,學生就能“觀山則情滿山,觀水則情滿水”,可謂“心術既形,茲華乃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