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現實教學中,學生的作業多機械重復,少創造活動;多抄抄寫寫,少思維訓練;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的教改實踐中,有人片面地認為,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就是“自主性”,這種傾向在低年級尤其突出。其實不然,低年級作業同樣應該是訓練學生自主性、創造性意識和能力的一塊很重要的載體,關鍵在于老師怎樣發掘教材內涵,創造性地設計作業。
一、根據兒童的特點,設計趣味性作業
低年級兒童厭煩呆板生硬,喜歡生動有趣,新鮮的東西才特別受他們的喜愛。教材在編排處理上,給我們提供了創新作業訓練的空間。我們要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計趣味作業,把握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又新奇感,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就一定愿做、樂做。因此,在教學中我盡力增強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使那些靜態的文字變成學生感興趣的圖畫、歌曲、故事等,學生不僅愛做,還能在其過程中運用新知識、新理念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增長了知識和才干。
1. 畫一畫,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如學習了《春雨的色彩》之后,我就布置了畫春雨的作業,孩子們畫出了各種顏色的春雨,在課堂交流中,他們分別說出畫某種顏色的原因,只要有道理,我就給予肯定,大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學完《蘭蘭過橋》,我鼓勵學生去設計一種自己喜歡的橋并標上名稱,孩子們在橋的顏色、造型、功能等方面進行了思考,畫出了“彩虹橋”“多層橋”“魚形橋”等。做此項作業時,孩子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興趣盎然的學習狀態,較好地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另外,我還在日記中布置先畫再寫的內容,學生也非常感興趣,而且主動和小伙伴進行交流,在輕松作業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2. 唱一唱,調動學生的快樂情緒
低年級學生活潑愛動,一味地強調讀的作業,學生就容易感到枯燥,于是我就根據一些課文的特點設計了唱的作業。如學習了春天的一組課文后,我讓學生去找一找和春天有關的歌曲唱一唱,在歡樂的樂曲中學生既加深了對春天的了解,又積累了詞語。學習了《快樂的節日》、《王二小》等課文,我讓學生在課堂上聽聽錄音、唱唱歌,回家后唱給爸爸媽媽聽,學生們非常喜歡這些歌,不僅學得快,而且經常唱。我想,有了興趣,就有了質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對課文內容就記得更牢了。除了學唱課文,我還鼓勵學生把一些古詩、兒歌、日記編成歌,然后用熟悉的曲調來唱,提高記憶力的同時又培養了創造力。
3. 演一演,展示學生的藝術才能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把身體上的與精神上的訓練互相變成一種娛樂,說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訣之一。”讓學生參與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很符合他們好動好表現好新鮮的心理特點。如在學習《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陽光》這一組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課文時,我就布置了表演作業,讓學生和家里的長輩一起表演,再現文中場景。通過自身的感受來體驗關心、幫助他人的樂趣,使語文真正起到育人的目的。還有一些童話故事,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表演舞臺。我就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自由結合來表演并開展“比比誰是小演員”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是間接檢查學生作業的一個途徑。
4. 編一編,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說的是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漢字中有許多容易混淆的形近、音近及同音字,低年級學生常常分辨不清,如果還是讓學生抄抄寫寫,只會給學生帶來厭倦感,不如讓學生編寫辨字兒歌和字謎,教師可以先舉例講講編辨字兒歌和字謎的方法,然后請學生仿例試編。如為了辨析“閉”“問”和“間”,可以這樣編兒歌:“才字進門把口閉/口字進門問聲好/日字進門記心間。”這樣,學生產生了興趣,很快將這些字記得牢,用得準,也能夠很快進入創編兒歌的創新活動訓練狀態中,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動腦,提高了辨別、分析、判斷的能力。我班學生給生字“全”和“關”分別編了這樣的謎語:“老虎頭上戴人帽”、“天上飛著兩只鳥”,其思維之奇,讓人感到驚喜。
二、根據學生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的教育就要使每個孩子在自己的基礎和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而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有較大的不同,他們對所需知識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我對班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他們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其“吃不了”的問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做不但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
三、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設計自由選擇的作業
我在設計不同作業的同時,更重視把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這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興趣,不再把作業當成負擔,能夠盡力地去完成任務,也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我有時還不敢過于放手,畢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也是不容忽視的。但隨著學生一天天長大,我還是要把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放權讓學生自主地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乃至作業要求。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自己設定作業完成的數量、完成的時間、完成的進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不會把作業看成是負擔,能按時完成,把他們自己的作業完成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即使學生某天由于其它作業多、家中有事不能完成,我也不責怪,只要學生在交來的空白作業本上寫明事由就行。我們也應該相信學生,同時這也能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主體性得到發展。
在實踐中,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來設計低年級語文作業,改變了一些傳統的作業觀,如重書面、輕口語;重數量、輕質量;重知識、輕能力等,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樂于作業、勤于積累、善于動腦動手的習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地實踐和創新,設計出更多更好的語文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