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教育一直伴隨這語文而存在,而且語文是進行德育教育最方便快捷的學科,文中人物的情感,思想感情無不滲透這種思想,所以我們作為引導者,應該正確指引學生明確人生的方向。
關鍵詞:精于煉詞;創造情境;展開討論;作文教學
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出現這樣一種錯誤認識:似乎一提起德育的問題就是政治課的事,根本忘記了“一切語文形式都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語文中滲透著德育教育。
葉圣陶曾教導我們:“…… 語文課的思想教育要熏陶感染,不能灌注。至于怎樣去熏陶感染,似乎有原則可循:一要理解課文所含的思想內容;二要明確給學生什么思想教育,三要因文因教學對象細心選用傳道方法。”教學中的思想性必須與知識性相結合,在知識中滲透思想光芒。
其實思想教育本來就是語文教學自身的任務,語文教材是一整部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么怎樣么才能發揮其主渠道作用,我從四方面談談體會:
一、精于煉詞,工于分析
一篇好的文章,總有一些關鍵詞語,如果平時注重引導學生精于煉詞,就會是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人的心靈。
例如:《故鄉》中“……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此句中的“飛”與跑在同一預警中是同義,但作者選用“飛”究竟在表達上有何作用?“跑”就是一種很正常的運動,詞彩極其一般化。“飛”除此之外,還有運用了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八歲宏兒的靈巧敏捷輕快和心情急切,來烘托宏兒跑出來的速度之快,這比用\"跑\"要形象生動得多了。可見魯迅的妙筆,真可謂一字千金。
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中的“直”;鄭振鐸《貓》中“第三只貓常常調到桌上,對鳥籠凝望著”中的“凝望”。文中的煉詞雖然居于個別語句中,卻能很好的實現文道統一,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關鍵在于“細”字細心鉆研教材,細致梳理分析,系咪安排教學程序,決不淺嘗輒止。
二、創造情境,選準德育滲透角度
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創造情境是實現感情遷移的有效途徑。教師的語言固然重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感情尤為重要。
有的課文配有插圖,可讓學生為其題;有些聲情并茂的文章,老師可泛讀,教學生仿讀;像《海燕》之類的文章,可通過音樂片段欣賞感知;像《水調歌頭》然學生聽,唱去理解。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是進行滲透的前提,準確選擇滲透角度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的質的保障。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共同發揮作用,促進課堂效果。
三、展開討論,點石成金
《學記》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教育要善于提出問題,能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皇帝的新裝》以為分四個情節:愛新裝,做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展開,無情地揭露最高統治者的愚蠢可笑,及其幽默和辛辣的嘲諷了無情獻媚者自欺欺人的種種丑惡行徑。我針對全文的情節提出這樣的問題:請同學們想一下,展新裝(游行大典)之后會是怎樣的情形呢?皇帝,大臣和官員們會表現出什么樣子呢?課堂沸騰起來了,最后歸結:無論情節如何發展,皇帝的愚蠢可笑,大臣和官員門的獻媚討好的特點是永遠也擺脫不了的,從而更加充分的認識到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特征。可以設想,如果不認真備課,挖掘教材,具體分析學生的思想實際,就不可能是學生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深刻的認識,更難于仍學生獲得深廣的知識。
四、作文教學時德育滲透的最佳途徑
斯大林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一片文章的產生過程是某種思想通過語言文字表述的過程,通過作文,既可檢查教材德育滲透的遷移情況,準確把握反饋效果,有課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作文教學如何達到完美統一?
1.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是學生自覺地“自己教育自己。”如《愚公移山想到的》,《今天再讀鄉愁》等,通過這樣的訓練,即可達到知行統一。
2.命題要符合學生的思想認識水準。作文材料,一是生活,一是書本,命題不宜超出這個范。注重作文來源可以促進學生觀察和想象思維能力培養。
3.培養“參與”意識。只要“參與”就成功了一半。課件其是影響學生的一個主要變量。理解學生,相信學生。
總之,重視和大力發展教育是世界發展的共同流向,培養新型人才是各國教育的共同的目標。為此我們要做到“文道統一”。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站在教改的浪尖上,積極開拓,破舊立新,繁榮祖國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