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本組教材以“ 熱愛田園生活”為主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向往之情。《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的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遠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的漁翁……畫面清新,色彩明麗,整個天地浸潤在朦朦煙雨中,顯得寧靜而美好。整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說學情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習的方法,本學期他們在第一單元學習《憶江南》時,已經接觸了詞這種文學樣式,對詞的常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張志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意境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解讀和對學情的分析,結合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理念,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2.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過程與方法目標:創設情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句,體驗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3.讓學生感悟古詩詞之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其中,“體會到詩中畫面的美麗,并從這美麗景色中體悟到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是教學的重點;“體會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是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1.宋代詩人蘇東坡就說過“三分詩,七分讀”,讀得好,靜止不動的詩就會活起來。現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根據古詩詞跳躍性強,詞中有畫,樂感極強等特點,我主要采用誦讀法,想象法,再輔之以情景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讀文想象,入情入境,品味交流。2.學法滲透:通過此課,讓學生意識到,詩詞可讀,可畫,可唱。讓學生掌握結合注釋,想象畫面,聯系作者生平和已學過的詩詞來學習詩詞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由歌曲導入,走進《漁歌子》。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課前我就播放《漁歌子》的歌曲錄像,順勢導入,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與被告知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自讀提示,把詩歌讀正確讀通順,接著教師范讀,讓學生讀得有板有眼,讀出節奏;最后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讀后感受。
(三)品讀,讀出詞的味道。(突破重難點)
A、想象畫面,讀出詩歌的畫面美。
1.在美妙的笛音中,教師深情吟誦《漁歌子》,讓學生入情入境,想象畫面。2.接著讓學生自讀前兩句,用筆劃出詞中所描寫的景物。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讀書動筆習慣。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詞中景物。景: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但是,此時整首詞在學生心中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怎樣才能讓畫面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變得觸手可及呢?4.我引導學生從景物的顏色姿態等方面,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來縱橫想象填補空白,想象景物具體的樣子。5.接著,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這些美麗的景物連起來說一說。這樣一來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景物變得具體生動起來。6.此時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山有水的動人西塞山初春風光圖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我積極組織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活動,讀出詩歌的畫面美。7.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我提出問題:你們還積累了哪些關于春天的古詩詞呢?進行適度拓展,調動語文豐富的課程資源。
B、為了進一步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繼續品讀詞的后兩句讀悟,讀出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
8.接著我出示漁夫垂釣圖,學生觀察:漁夫是怎樣一幅打扮?學生讀出了“青箬笠,綠蓑衣”的漁夫形象,可見學習詩詞,除了通過注釋理解以外,看圖理解詞義也是一個好方法。9.為了讓學生理解“不須歸”的內涵,我提出問題:斜風細雨中,漁夫為什么不歸呢?學生明白了原來漁夫是陶醉美景不須歸,怡然自得不須歸,悠閑自在不須歸。板書:人:悠閑自在10.優美的背景音樂再度響起,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詩歌中誦讀,讀出詩歌的情趣美,意境美。11.又組織學生邊想象邊背誦。12.接著出示張志和生平,進一步理解“不須歸”的深意。
(四)對比拓展,升華情感。——出示張志和的另外一首《漁歌子》。新課改指出:“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對于經典文本的解讀與教學,勢必要追求拓展,只有拓展,才能更完整地體會文本內涵,拓寬教學視野。
(五)吟唱歌曲,布置作業。
六、淺談我對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想法
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音畫共享,重視熏陶感染。
古詩文有很強的音樂美和繪畫美,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首歌。古詩詞都有豐富的意境,葉圣陶在《語文教學20韻》中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根據這些特點,我在教學手段上采取相應的音畫措施,力求達到入情入境的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在美妙的旋律中去想象古詩的畫面美,去感受古詩的音韻美,去領略古詩的意境美,不用老師過多的講解,孩子們在曼妙的古詩文中自由徜徉,自行感悟。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注重誦讀,注重課堂生成。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非讀不能見其美,非讀不能悟其情,非讀不能入其境。在教讀《漁歌子》這首詞的過程中,讀貫穿我的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在讀中陶冶性情。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另外,教師的范讀是非常必要的,不能一味地用錄音來代替。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適度拓展,鼓勵學生課外積累。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內容進行適度拓展,在教讀《漁歌子》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聯想有關描寫春天美景的其它古詩詞,了解張志和生平,讓學生閱讀張志和的另外幾首《漁歌子》,這樣整合課程資源,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這是大語文觀下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開發性的學習形式,教學會因擴展課程資源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