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育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候所表現出的功能特性,具體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只有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需要,一種享受,才會產生巨大的內驅力,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索。在政治課學習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優化導入,激發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是會學的前提。教育心理學認為:在幾十分鐘的授課講演中,開頭的十分鐘效果是最佳的,因為學生往往懷著一種“開頭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能抓住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先聲奪人,則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熱點導入
熱點之所以“熱”,一是因為它是新發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二是由于它是大是大非、魚龍混雜、令社會關注的必須澄清的一些問題,以它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較易引起學生興趣,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時效性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特色。
2.用疑點導入
實踐證明,疑點、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使探究新知識的認知活動變成學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讓學生從思想上明辨是非,擺正觀點。
3.用材料導入
材料不僅源于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從社會生活中搜集。一個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部電影、一首歌曲、一則笑話都可以成為絕好的材料,經過處理加工、去粗存精,并賦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力和針對性,為我所用。以其形式新穎、語言幽默和形象生動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因此優化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也就顯得十分重要,優化問題情境首先要為學生創設敢想敢問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鼓勵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活動中應努力創設活躍、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特別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積極思維。尤其倡導對教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培養學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索精神。例如:在“一國兩制”的教學中,分析臺灣問題時,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剖析了李登輝“兩國論”的實質和危害性,大部分學生對此問題都達成了共識,然而,有個學生沉著地亮出了異議:“我們為什么不能象印尼的東帝汶,通過全民公決的方式來解決臺灣的歸屬問題呢?”,一石擊起千層浪,立即引起了同學的議論。這時老師首先表揚了他敢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勇氣,然后又從更高更遠的角度與同學共同探討這個問題,令學生心悅誠服。這位同學的思維得到了鼓勵,從此他對政治課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也經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維價值的問題,學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發展。
2.設疑引思
創設問題情境還需要教師根據教學任務,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和方式,創設一系列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去探究、發現,即設疑引思。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教師應針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學生沒能提出而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一般是在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思維盲點處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價值,能引起學生認識的升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講《對外貿易的主要內容》關稅的意義時,設置的情境是:“根據自由貿易原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發達國家為5%,發展中國家為15%。自1992年以來,我國己先后四次大范圍地降低關稅稅率。與1992年相比,我國的平均稅率已從43.2%降為17%。至2005年,我國將力爭把關稅總水平降至10%的水平。”試問:1、征收關稅可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而我國為何要連續下調關稅?2、下調關稅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問題提出來后,同學們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氣氛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答案進行評議、爭論,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師歸納、總結,投影顯示參考答案,當學生看到與自己的見解與答案內容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見解時,由衷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悅。
三、優化小結,激發熱情
課堂小結是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收尾階段,是教師富有藝術性地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升華的行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結”,可以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余味無窮,讓學生達到前后渾然一體的美妙的境界,以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
1.優化教師“結束語”
好的結束語可以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讓學生帶著美感下課堂,帶著繼續探索的心理走出課堂,它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記憶,概括教學內容得要領,形成新的學習動機。比如,在講完“價值規律的作用”后,做了如下的小結: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像一根“指揮棒”,調節著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像一根“鞭子”,鞭策著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和管理,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像一只“篩子”,促使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棒子”、“鞭子”、“篩子”這六個字生動地概括了價值規律的三個作用,精粹而便于記億,使學生終身難忘。
2.讓學生作總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上完一課內容之后,讓學生對課堂的知識要點和講授內容思考幾分鐘,然后指定一名或幾名同學走上講臺,當一回“準老師”作簡要的復述。這種做法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由老師“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效果。如講完高一“國家的宏觀調控”后,老師讓學生作總結復述。一個同學總結為:市場對資源起基礎性的作用,但由于不是萬能的,而且具有自身的弱點和缺陷,所以國家要進行宏觀調控,因而,可以用一句順口溜“有形手,無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然而,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并且一直處于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想找到一種現成的、完全符合主體特點的學習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因此,以一定的學習方式為依據,在具體應用中對其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使之逐漸符合自身特點,從而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