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設置懸念,創設好的問題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數學問題情境,是指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障礙和困難,激發他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排除這種障礙和困難,進而獲得學習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可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邏輯發展的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樣創設才會呈現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呢?
一、創設生活性問題情境,體驗數學源于生活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 數學來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體驗到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原來是那么貼近生活,那么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學生在現實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學生學數學的恐懼感,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力量,感受到數學迷人的魅力。
二、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正如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數學教學中面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要創造性地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話世界,創設輕松愉悅、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探索、去實踐、去創新。
在《整式的加減》教學中,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老師有一個神奇的本領:連猜兩數。同學們每人任寫一個比1大的整數,將你寫的數減去2,再加上它本身,再乘以5,再加上3,在得數后再隨意加上一個小于10的正整數,將結果告訴我,我就能馬上猜出你想的兩個數。學生爭相參與,無一不靈驗,這時學生充滿了好奇與疑惑。我對他們說:“老師只要把你們報給我的數加上7,就能猜出。如一學生報出結果110,老師在心中算出110+7=117,個位數7是第二次想的數,余下的兩位數便是一開始寫的數。明白了嗎?”學生搖頭,我趁機說學完這節課你們也能表演了。下課前,我揭示了謎底:設參與者先后寫的兩個數為a、b,則5(a-2+a)+3+b =10a+b-7 ,把對方報的數加上7后,得數的個位是b,余下的為a。
趣味性問題情境,能極大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智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絢麗多姿的數學王國,享受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從而深深愛上數學。
三、創設應用性問題情境,體驗數學建模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對生活起指導作用,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數學問題,如銀行利率,商品打折等經濟有關問題;市政建設與環保問題;時政新聞;計劃決策問題;廣告的可信度問題等等。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選用貼切生活的實際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在應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應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數學的魅力,并通過應用促使學生更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在學習和生活中更主動地運用數學。
四、創設探索性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精神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學生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常常把自己當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探索性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數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也使學生品嘗到思維成功的樂趣。
有價值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創設探索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索過程,推理過程和發現過程。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就會有所理解,有所發現,有利于創造思維的培養。
五、創設活動性問題情境,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動起來,以活動促學習,以活動促發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數學實驗等活動,來發現數學,認識數學,研究數學,從而實現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在數學教學特別是幾何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利用幾何畫板創設活動問題情景,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圖形觀察和操作,從直觀想象到發現、猜想和歸納,然后進行證明。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嘗到成功的樂趣,產生對數學的強烈興趣。
六、創設類比性問題情境,培養數學建構能力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學生從已經具備的經驗知識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學數學中有許多知識、概念、解題方法等具有相似的屬性,對于這些知識的教學,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知識的屬性,然后創設類比發現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去發現,嘗試給新概念下定義,解決新問題,這樣,新的知識容易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得以同化與構建。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真正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讓數學課堂會生機盎然,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