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是感性與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是文學的生命與靈魂,是文學的節奏與精華,因此對教材的情感分析是語文情感教學的很重要的加熱器和推動力,也是感染學生,與學生發生共鳴的重要途徑。在實施中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分析作者對待自己作品人物的情感及創作作品時的情緒狀態
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有相當一部分是作者的主觀態度與傾向性在作品中自然的呈現,而且這些情感,總是受到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當時境況的影響,我們有時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本人情感傾向的一個再現。中學的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優秀的典范作品,其內容、意義、思想等各不相同,而創作這些作品的作家則更是時代、個性都不一樣。特別優秀的文學作品,作者“為情而造文”,對自己的作品都傾注了強烈的思想感情。而這種思想感情,正是作家創作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和依據。例如在講解《范進中舉》這一課時,在對范進得知自己中舉之后而發瘋的一系列瘋狂舉動的分析后,教師應通過提問、啟發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明白,吳敬梓先生在作品中對范進丑態的刻畫——跌倒之后不省人事,醒來后又一腳踩到爛泥坑中,披頭散發,兩手黃泥,淋漓一身的水,在集市上滿臉污泥,跑掉了一只鞋,還拍著手大叫:“中了!中了!到后來安排兇神惡煞,兩手油膩的粗俗的胡屠戶狠狠的打他一個嘴巴——這些生動、辛辣的描寫包含了先生對范進這個人物的諷刺、嘲笑甚至是極度厭惡的情感。更進一步的分析,學生就會明白先生厭惡和諷刺的,不僅是范進這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畸形兒,其批判的矛頭,更是尖銳的指向了孕育這畸形兒的溫床——科舉制度。
二、分析情感的維度:情感是有強度、廣度和深度的
1.情感的強度指情感的感染力、沖擊力的大小。越是強烈的情感,就越會以節奏性和對抗矛盾性呈現出來。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經常保持積極狀態,我在突破教學重點時,設置了獨立“賞析”這一環節,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去思考,去品味,去體會,這比教師口干舌燥地逐字逐句地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從課文內容出發,啟發學生聯想、想象是掀起學生情感波瀾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根據課文中提示性的詞語、句子等加進自己的想象、聯想,使文章的內容得以延展、具體,從而使學生的感情掀起又一個波瀾。
2.情感的廣度指情感所涉及到的范圍的大小。人類的情緒經驗豐富多樣,而經典性的文學作品會傳達人類普遍的情感以及普遍的人性。對此類文章情感的理解和分析,對學生而言,不僅是學業上的收獲,更是精神上的感染和熏陶。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就有不少貼近中學生實際的好文章,如反映天真的童年生活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反映兩代人之間代溝的《羚羊木雕》;直面人生思考的《敬畏生命》、《紫藤蘿瀑布》等等。學習這類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其中所蘊涵的多種多樣的情緒體驗。魯迅告別百草園時的依依不舍;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和父母對子女友情的漠視以及宗璞失去弟弟時的焦慮、傷心和她領悟人生時的寧靜和喜悅——可以這樣說,學生的情緒經驗越豐富,越寬廣,他對作品的理解就越到位,越深刻,而且對自己以后的人生幫助越大。
3.情感的深度是指蘊涵在情感深處的最精華的部分,是表層情感的無限延伸。應該說,它是情感分析中最有難度的一步。它首先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蘊藏,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挖掘出作品的深層內涵,并且盡量用淺顯的語言傳達給學生。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本,占相當比例,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時,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青年學生的內心是一片洶涌的大海,從來未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發泄。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讀引發、研讀體味、情景再現、情境體驗、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學方法,以情導情,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發展情感。但導情時要注意適度,要圍繞理解課文,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導情還要適時,要在學生情感思維出現障礙時加以導引,并要設法上升為理性思維。朗誦如人外之衣,情感如衣內之人,所以情感熏陶的目標必將伴著朗誦技巧的目標同時實現。
三、分析情感的結構性層面,也是情感分析的一個可行之路
情感是有結構的。第一個層面是感性的抒發與感受,它一般是即興的、情緒化的;第二個層面是豐富的情緒體驗,這一般與個體的生活經驗有關。第三個層面是情感的社會內涵,它也是情感的最高層面。學生對教材文本的認識,也是符合這一規律的??吹揭黄恼?,學生首先會有一個第一印象,這印象的好壞,會帶給學生對作品的第一個情感體驗。經過對教材的進一步挖掘和分析,學生自然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者的情緒體驗相結合,從而對作品會有更加理性的認定。在對情感的分析、感悟和體會之后,學生對情感的社會內涵就會自然而然的融匯貫通了。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很容易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對立起來,認為魯迅對百草園是深深的喜愛,而對三味書屋的生活則充滿了厭惡,這樣的認識符合情感結構的第一、二個層面,也符合兒童的天性——向往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這時我先給學生講了幾個魯迅如何回憶自己幼時老師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即使是頑固不化的老學究,魯迅都對他們充滿了深深的感激和尊敬。然后再讓學生讀課文,看看魯迅在三味書屋里是否毫無快樂可言,是否對三味書屋里的老師毫無情感可言。學生再次仔細的研讀課文,發現魯迅在三味書屋里同樣有快樂的童年回憶,三味書屋里的老師,對待孩子們的愛玩的天性也同樣給予了寬容,這樣學生們終于明白:對于已經長大成人的魯迅而言,無論是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都有著快樂的童年記憶,都是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樣的情感分析不僅讓學生讀懂了作品的深層內涵,而且也喚醒了學生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青春年華。
綜上所述,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通過情感分析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們的語文課就會變成生動的、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學,學生就會在語文學習中產生情感,獲得學業的成功。因而,在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中,要深挖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思維,構建學生和諧的情感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