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而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物質生活水平地迅速提高,人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注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作為一項反映個人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數,也在教育、生活等諸多領域中受到應有的重視。而高中階段,作為人生成長和人格塑造的黃金時期,心理健康教育就變得更加重要。
現如今的高中生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方式,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心理問題和沖突。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因而加強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學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對當代高中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高中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高中階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較激烈的階段, 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在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競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高中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入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生活經歷的缺乏等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高中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高中生良好行為培養的促進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個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沒的,特別是對當前高中生中在學習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經不起挫折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認識能力,可以教會學生學會自我心理疏導。這樣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個性,便具備了發展正常行為和預防問題行為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調動高中生自我矯正的積極主動性
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內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問題行為的矯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內在的積極因素。這就是高中生自我矯正的積極主動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過高中生暫時的、表面的行為現象去搜索本質,從發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為,深入到行為的深處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為動機。心理健康幫助高中生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積極的、發展的、閃光的、可愛的那一面,從而學會與自己的不良動機作斗爭,主動改變自己不良的個性和品德,主動和不良外界誘惑進行斗爭。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學生的人格,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問題行為對高中生成長的最大危害是導致人格不良和道德的缺失,而問題行為的發生也在于一些學生人格發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觀念的缺乏。因此,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應重視高中生人格與品德的發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與氣質的塑造、自我意識健全、價值觀念的發展應是培養教育工作的重點。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為重要.,應力爭做到使他們不僅知道自己應當遵循的道德行為規則是什么,而且要堅信這些規則是正確的,并決心以這些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
三、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
1.加強高中生心理教育的整體氛圍建設
在全體教師當中形成重視心理教育、進而積極參與心理教育的氛圍十分重要, 心理教育的氛圍建設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教育理論素養的提高,而且能夠推動更多的教師乃至全體教師參與心理輔導活動,以利于在學校營造起關心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能夠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心理狀態,塑造正確良好的行為習慣。
2.心理教育與德育結合
有效的德育與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教育對德育來說,是教育手段和諧;德育對心理教育來說,是人格發展升華。德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心理教育則是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及個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礎是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應注重將學生的品德教育與心理教育有機結合,品德教育是具體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標準,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應該培養學生內心對正確行為規范的認同,并內化為自己的心理規范。只有將品德教育與心理教育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的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形成。
3.開設心理輔導課程
心理輔導課就是要與學生一起分擔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正確處理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與疑問。通過心理教育課的開設,學生形成了關注與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自身的心理素質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確的行為規范自然而然就會樹立起來。
4.寓疏導于活動之中
在心理疏導方面,應充分利用教育的自身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特征,寓疏導于活動之中,通過有意識的場景設置,讓學生置身于豐富的活動之中。為此,學校可以對課時結構進行調整,開設一系列的活動課,如寫作興趣小組、生物興趣小組和體育活動小組等。學校還可以開展一系列文體活動,如師生球類友誼賽、拔河比賽等等,從而為心理疏導創設情境,并可以對學生心理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良好習慣的培養與塑造可以使學生受用一生,而學生這些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因此,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其意義不僅在于學校規范管理的需要,更在于它對學生一生的成長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