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強調素質教育的時期,美術課程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培養學生審美素質方面更是功不可沒,而審美觀念的培養對承擔較大學習壓力的中學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教委在1997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初審稿)》中,就明確了美術欣賞課為普通高中審美教育的必修課。
關鍵詞:職高美術;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當我們給他們一種起著心靈感應作用的審美教育時,就能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這是一般道德說教難以達到的。高中階段,學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觀念、新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審美教育的獨特作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人發現、感受、評價和欣賞美的能力,也就是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現象的審美價值進行分辨,評定時所必須具備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創造力。在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文化,主要是指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廣義的文化。想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就要求老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概念應該以培養學生怎樣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和發掘現實的客觀世界里的美,在這些審美活動中,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的培養、確立、形成正審美活動中,應當幫助學生確切的文化價值觀,學習從文化的角度看待與分析問題。
審美觀念的培養,有益于文化課程的學習。現在的中學生正在承擔著繁重的學習壓力,每天面對的是為迎接高考的知識,難免會產生厭煩情緒,而通過高中美術課程對審美觀念的培養,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在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享受美,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有效的調節學習上的緊張情緒,以相對輕松的心態去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與此同時,審美觀念的培養也可以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素養,審美觀念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既有助于學生了解熟悉我國以及世界極為豐富的文化瑰寶,提高生活品質,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發現,多數學生對美術興趣不大,學校和學生家長也不夠重視。不少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只是一味讓學生上課臨摹,下課交作業,應付了事,缺乏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方式,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長期單一的技能訓練會使學生覺得枯燥,從而失去耐心和好奇心,也就對美術失去興趣了。如在欣賞課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會一帶而過,不重視欣賞課,或只是對作品的平淡介紹,而很少引導學生去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其歷史意義,并在教學中盡是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學生根本沒有體驗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更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每件美術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所處部位不同,有的應側重于藝術家奇特而巧妙的構思;有的應側重于形象的空間組合和畫面構圖;有的應側重于造型材料質地的表現力;有的應側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聯想;有的應側重于對整體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照等等。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重點進行分析欣賞。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動、構圖均衡穩定、色彩層次豐富”之類的老套數,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當然也就沒有任何欣賞的意義。只有抓住了不同作品的不同的“美”之處,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興趣,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有新鮮感,并有所感想有所收獲,這樣的欣賞課才能產生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愈濃,審美的教育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課盡量上得生動、活潑、賞心悅目,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美的環境,使教室內充滿和諧、輕松和快樂的氣氛,并運用語言、教態和各種形象教學手段。如投影、錄像、實物展示、范畫、故事等等,使學生處于濃厚興趣的強烈求知欲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高中美術新課改,將以前的美術欣賞調整成了美術鑒賞,欣賞和鑒賞一字之差,反映出來的內容完全不同。欣賞側重于玩味,而鑒賞側重于對藝術品的觀賞。美術鑒賞教學是以美育為基礎的,是引導學生開展審美活動的課程,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理解力、提高審美素養、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健全學生人格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符合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新課改這么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通過美術這一門視覺的藝術,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美術與其他的課程有很大的區別,高中生雖然面臨著升學的壓力,但是美術不會成為他們的負擔,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物、人造物形態美的認識,提高對美術作品的內容、材料、形式、風格的多樣性的認識,使學生體驗美術與生活的關系,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
課堂教學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為了更好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審美素質,應開展一些相關活動,通過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得到更好的發展,藝術情感也得到滿足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