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并在其中產生積極情緒體驗的心理傾向,也是人才成長的起點。學習興趣是指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的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的傾向。在實踐中,興趣對人的活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有對物理感興趣,才想學、愛學,才能學好,從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加強實驗;課堂形式多樣化;探索
心理學和教學實踐都表明,就大多數學生而言,導致其學習成績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存在較大差異。非智力因素中,興趣又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豐富感性材料、加強實驗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種刺激直接帶來是對材料的好奇心,好奇心正是產生興趣的先導,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量提取日常生活中的有助于學生產生好奇心的素材,以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將生活中的現象跟物理實驗聯系起來,使學生領悟到生活的奇妙和物理的實用性。在高中階段學生一般具有求動、求知、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如果教師利用其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新奇的現象或較為先進的實際應用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很感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講摩擦力應用時讓學生體驗拖動重東西要比搬起重東西容易得多。再如,在講光的折射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每天早上看的太陽是真正的太陽嗎?”“太陽真地在我們眼睛所看的地方嗎?”,這些問題與長期滯留于學生腦中的直接經驗相悖,學生便有了探尋真理的強烈愿望。
二、提倡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促進多邊活動
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物理是一門邏輯性很強、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科目,對于許多學生,物理的概念定律公式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師經常采用一些新穎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奮感和愉快感,而且在這種氣氛下學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識。物理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能否保持和發展。傳統的單一的授課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所以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比如構建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概念教學時可采取“演示實驗—歸納”、“理想實驗—探究”、“人文”等模式;規律教學時可采取“實驗探究”、“實驗歸納”、“理論推導結合實驗”等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體現教學的藝術性,提高語言、肢體、板書等影響教學效果方面的素質。就語言不僅要體現物理學本生的嚴謹和嚴密,更要富有感染力。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揭示出事物的本質規律,更能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可以通過恰當的比喻和類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可以適時地改變“教師一人講,學生聽”的固定模式,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有效的形成和諧課堂氣氛,充分的提高學習的效率。可以適當的開展老師指導下的學生間“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教師授課要情感豐富,語言風趣幽默,營造激情快樂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的興趣。教師授課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上課感情豐沛、激情滿懷,那么學生聽課也興致高昂。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能增強他們的理智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能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列舉新穎事例,廣開智慧大門。新穎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興趣,而興趣是叩開智慧大門的鑰匙。適時地講一點趣味性的知識或物理學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學習物理雖有難度,但它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逐漸養成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不畏艱難的品質。教學中多用啟發、勉勵和激發性語言,使學生很快地與教師溝通心理渠道,進入學習高中物理的角色,主動地、積極地學習。教師的言談舉止應貼近學生,使學生信任和尊敬教師,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良師益友、共闖物理難關的幫手,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
三、設置典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索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學習物理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教學現狀與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或矛盾,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動力。現代認知心理學關于思維的研究成果表明, 思維過程首先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即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景產生的, 而且以解決問題情景為目的。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體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 也就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而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要擺脫這種處境, 必須擬出以前未曾有過的、新的活動策略,亦即完成創造性活動。要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 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 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 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 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掌握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物理問題和探尋或揭示未知的物理問題情境中的本質。要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到較高的等級之上,即由直接興趣(觀察興趣、操作興趣)上升為間接興趣(因果興趣、概括興趣),如何有效的實現這等級上的質變呢?教師就要在平時的教學之中尋找適合的教學契機對簡單基礎問題加以拓展和延伸,這就是給學生設置一個平穩的知識和心理平臺,有利于學生興趣的保持,不至于出現被“嚇倒”從而加劇心理陰影的現象。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講課結合一些實驗,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課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會產生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