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2年4月16日下午,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美國華盛頓訪問后推動政府“購買”釣魚島,并于9月11日日本正式將釣魚島“國有化”,此舉再一次把本來就緊張的中日關系再次擺在世人面前,讓中國人們不得不再次深刻思考搖擺不定的中日關系。本文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發展中日關系要看得遠些》的文本解讀為基礎,分析我國一代領袖鄧小平同志對中日關系的獨到見解及遠見,探析中日關系之間長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
關鍵詞:鄧小平;發展;中日關系
一、“發展中日關系要看得遠些”提出的時代背景
隨著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了邦交,中日關系實現了關系正常化后,1978年,中日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現實中日關系正常化,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政治上兩國高層頻繁互訪,經濟上兩國經貿往來不斷增加,文化交流上更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雙方的交流進入一種史無前例的繁榮,兩國國民的相互認識和感情達到歷史最好狀態,中日關系進入一個“蜜月期”。
1984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親切會見了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雙方進行了近100分鐘的長談。在會談時鄧小平說到:“在發展中日關系這個問題上,我們兩家都要看得遠一些,廣一些,這對雙方都有利。”鄧小平對中曾根說,我很贊成閣下的話:不要只看近利。中曾根首相也說出了看法:我們兩國照各自目前的政策執行下去,兩國之間就不會出現矛盾或對立,日中友誼可以世代相傳。就鄧小平同志看來,發展中日關系要看得遠些就是要把中日關系放在長遠的角度來考慮、來發展。這種發展和考慮不僅僅是指政治上的關系發展與考慮,更廣泛地覆蓋到了兩國之間經濟、文化、民間活動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健康的、友好的考慮與發展。第一步放到二十一世紀,還要發展到二十二世紀、二十三世紀,要永遠友好下去。這件事超過了中日之間一切問題的重要性。
1986年11月8日,中曾根再次訪華,參加了在北京隆重舉行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奠基典禮,11月9日上午,鄧小平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身份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了中曾根首相,雙方進行了誠摯、友好的交談。中曾根談到參加日中青年交流中心奠基典禮的感想時指出,我們的一代人對日中友好是堅定不移的,現在的任務是要把這種友好關系推向21世紀以至更遠的將來。 鄧小平贊同的說,這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中日雙方看得遠些、廣些,才有利于中日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不是只對一方有利,而是對雙方、對兩國、對兩國人民都有利。
二、中日關系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
第一個問題仍然根源于中日間的歷史認識問題。由于日本未能深刻真正反省侵略戰爭歷史并真正認識這段歷史的本質,導致很多人特別是政治家傾向以戰前的思維模式“度中國之心”,擔心中國軍事力量崛起以后,也會像戰前日本軍國主義者那樣走上對外擴張之路,特別是在海權問題方面,日本將海上運輸線視作“生命線”,作為“資源小國”也對開發海洋資源抱有極大期待,因此對中國增強海軍力量、推進海洋戰略尤其敏感。所以說盡管所謂“中國威脅論”在其他亞洲小國也有,但有過侵略戰爭前科、陸地資源貧乏的日本對曾遭受過其侵略的中國的崛起不僅感到“威脅”而且感到“恐懼”,這種恐懼驅使日本虛張聲勢,在事實上進入對中國“備戰”狀態,其對華強硬政策其實是一種虛弱的表現。
第二個使得中日關系一直跌宕起伏、波瀾不斷的主要原因就是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和東海的資源開發問題。1978年,中日簽署和平友好條約,鄧小平副總理再次表示,釣魚島問題可留日后慢慢解決。中國政府明確宣布,擱置釣魚島的問題留待日后解決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讓步,只是為了不將矛盾激烈化。
從1895 年至今,釣魚島事件一直在不斷地擴大化,直至今日發展激烈,走向了極端,它影響了中日的歷史關系,如果發展不當的話還會繼續影響中日以后的關系。中日今后的發展關系是極其重要的,中國和日本作為亞洲的兩個經濟大國,他們的關系對今后的國際和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日本遲早要成為政治大國,這與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同樣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中日兩國在告別了“一強一弱”的時代后必須適應相互容忍和接受對方,要是彼此把對方看做是威脅自己的對手,試圖聯合其他力量牽制對方,那就勢必會導致危險的對抗,從而危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第三個根本問題在于日本人對中國崛起的一種很不適應的糾結心理。盡管這種不適應心理在其他亞洲小國也有,但日本人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心理更重,因為日本曾在20 世紀成為亞洲“一枝獨秀”的工業化國家,特別是在戰后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所謂“經濟奇跡”,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然而如今日本“世界老二”的地位卻被中國奪去,導致日本人對中國崛起、尤其是對自己被超過而格外感到懊惱和沮喪,加上日本媒體對中國發展中的負面問題報道很多,使日本人一方面對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感到驚羨,另一方面對中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凸顯的問題之多感到不服氣,甚至反而增強了“優越感”,看中國什么都不順眼。此外,在中日圍繞歷史問題( 比如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 發生摩擦的時期,日本曾出現過所謂“國論兩分”( 一半以上的國民不支持首相參拜) 的情況,然而釣魚島爭端事關國家利益,領土主權問題最容易獲得民族認同感,長期被灌輸“尖閣諸島( 釣魚島) 屬于日本”的日本人可以說從上到下立場基本一致,于是政府為了“捍衛主權利益”怎么強硬老百姓都會支持。
總之,對中國軍事崛起的恐懼、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復雜感情加上釣魚島領土爭端的升溫,導致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不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越變越好是越變越差,在部分政客和媒體的炒作下,日本國民的“對華好感度”更降到了復交以來的最低點。這種狀況導致掌權者覺得,越是采取對中國的強硬政策在政治上對自己越有利,同時這種狀況也為占據某些地方領導職務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所利用,挖空心思“找叉”激怒中國,而中國越是被激怒,他們就越可以借此進一步煽動“中國威脅論”,在中日兩國關系的緊張氣氛中渾水摸魚,謀求實現他們自己或后代的個人政治野心。
三、深刻認識中日關系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策略
對世界各國來說,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的問題。沒有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就談不上 經濟 的繁榮與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兩國承擔著維護和平和促進發展的重要責任。中日兩國關系如何,不僅對中日兩國至關重要,而且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局勢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第一,積極地推動“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和平解決釣魚島問題。釣魚島問題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中日兩國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在當前階段,推動兩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解決釣魚島問題的務實途經,也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對于中國來說,中國崛起的大局需要和平的周邊環境。經濟的崛起是中國國家崛起的重要支柱,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特別是在人均方面。2010 年中國的GDP 世界第二,但是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2010 年中國的人均GDP 為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105 位左右”。顯然,中國依然比較貧窮,綜合國力不夠強大,發展仍然是中國的主旋律,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國內外的和平環境,尤其是周邊的和平環境, 所以在釣魚島問題上盡可能地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
第二,認識中日歷史問題中的南京大屠殺問題。日本一些人到現在還不愿意承認這一歷史事實,總想把當年的日本說成與納粹德國是不同的。日本右翼勢力甚至說南京大屠殺是一個謊言,是虛構的。其所謂“根據”是,南京當時只有20萬人口,怎么能殺出30萬人呢?這種說法是明顯錯誤的。為什么?因為它是偷換了概念的詭辯。當時在南京市國際安全區的人口才是20萬人,南京全市人口近65萬人。況且南京大屠殺的范圍包括南京市和南京周邊地區。實際上日軍在南京安全區確實有暴行,但是安全區并不是大屠殺的重點部位,所以仔細一看就知道他們是有意把概念偷換了。還有一個所謂“理由”是,南京那時候哪有推土機,30萬怎么處理得了?其實有大量證言表明,當時許多俘虜是被押解到長江邊上被用機關槍掃到江里的,還有很多人是直接被埋在防空壕里或被用各種車輛拉走集中掩埋的,而不是逐個挖坑掩埋。所以他們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我們應該意識到,2007年上半年中日關系改善和發展的機遇較多,彼此互訪的機會也比較多,但下半年由于有“七七事變”和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日,如果再碰上日本領導人去參拜靖國神社,兩國關系則可能會“晴轉多云”,甚至再度惡化。中方針對日本右翼的自欺欺人之談應當予以揭露,同時也要注意維護內外兩個大局,努力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第三,積極推進相互競爭、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和平發展策略。在處理中日關系過程中雙方都要從最大處著眼, 最從小處入手。對于中國來說,我們要從中國復興的大戰略著眼, 不囿于眼前利益的得失, 更不能囿于情緒的影響,從發展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著手。中國的長期健康發展需要一個健康的中日關系作為基礎, 所以中國在處理兩國關系時要以合作為主。中日兩國間有利益和認識的分歧點, 但同時也會有利益和認識的契合點。所以我們要通過擴大合作的廣度、加深合作的深度來解決中日之間存在的問題。同時, 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維護自身的尊嚴和利益。深刻認識近幾年日本一些領導人表面說著友好合作的甜言蜜語, 實質不斷向中國發難。中國歷來都是走和平外交的道路,所以不斷地做出一些適當的讓步避免中日外交關系的擴大和激烈,可惜日本一再地咄咄逼人,因此中國有必要適時適度地展現強硬一面。同時,中國也應該加快發展的腳步,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才能保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第四,中日應進一步實現政經互促,協調發展。近年來很多人說中日關系是“政冷經熱”,實際上由于小泉時代“政冷”的影響,中日經貿關系目前并不如人意。中日貿易在中國外貿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2000年日本還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占中國對外貿易的16%以上,現在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中國外貿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11.8%。然而,中國對日本來說卻更加重要,中日貿易現在占到日本外貿的17.5%。伴隨人民幣兌日元升值,日本來華直接投資出現減少趨勢,這需要引起注意。
中日關系的發展只有看得遠些,考慮周全些,才能真正解決兩國之間存在的關系問題,才能為兩國人們帶來真正的和平,為世界的和平起作用。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2] 閆素娥:《釣魚島問題的歷史與現狀》,《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8 年第3 期.
[3] 張景全:《關于中日釣魚群島爭端的幾點認識》,《東北亞論壇》,2005 年第2 期.
作者簡介:何敏寧(1981-),性別:女,籍貫:廣西桂平,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專業:法學碩士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