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理念是一個大學的精神之所在,也是它發展生存中一脈相承的辦學特色。要想深切理解何為大學理念,我們必須清楚何為真正的大學。“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不但是大學應該遵循的辦學方針,也是大學理念的核心因素。
關鍵字: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大學理念
大學,作為非盈利的組織,其理念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是我對大學理念的認識與理解。我認為,一所真正的大學,只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才會成為真正的大學。
一、真正的大學
大學是什么,古今中外學界有不少論述。古代中國的大學教育指的是最高層次、最完善的教育。《大學》在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的《大學章》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在蔡元培先生的心目中,“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英國教育家紐曼認為:“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 在那里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德國教育家洪堡認為:“大學是科學工作者無所不包的廣闊天地,科學無禁區,科學無權威,科學自由。”
由于大學是歷史時代的產物,因此不同時期的學者對大學的認識也是不同的,具有歷史時代性的,也只有那些符合當時社會情勢的思想與認識,才能促進大學的發展,保持充足的生命力。我認為真正的大學,就是我們接受知識,完善自我觀念,并獲得生存技能的地方;就是我們人類社會傳承文明,創新科技的搖籃。
二、大學理念
什么是大學理念?從理念的基本內涵上講,理念是一種哲學智慧、是一種價值追求;對于大學理念來說,大學理念是對大學的精神、使命、宗旨與價值觀等大學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論述。蔡元培先生曾說過:“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他認為,不論什么學派,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就應允許其存在;不同主張的教員,無分新舊,應允許其自由講學,讓學生自由鑒別和選擇。我認為這就是當今大學應該貫徹的理念,廣泛吸收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讓其互相爭鳴,自由發展,使大學得到真正的發展。
然而,在本應該擁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的大學校園卻日漸稀薄,究竟是什么改變了大學的本質,又是什么在影響著大學的理念?從根源上說起,我國的大學由于是從西方半移植過來,自身存在著一些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其實質是包含了西方大學理念的因素,又與我國的傳統儒家思想揉雜而成,從而造成了我國大學理念在成立之初就是不健全的,以至于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偏失。首先分析一下大學理念是如何偏失的。
1.大學成為“官僚機構”,而不是純粹的學術研討
大學是一個學術組織,而不應該是官僚的機構,但目前大學出現的官本位傾向卻越來越嚴重。其表現為官吏化。《高等教育法》上明確規定學校自主確定教學、科研、行政職能部門等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及任免等權力,但是仍有一些管理者習慣一切按紅頭文件行事,事事向上請示匯報。這種行為把大學納入官僚體系中的做法,客觀上弱化了大學學術自由、機構自治的本質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大學的創新進取精神和創造發展能力。
2.大學逐漸成為對外開放的“市場”
經濟的發展,涌來了大量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學不再是嚴謹、神圣的學術圣地,而大學則成為對外開放的“市場”。市場經濟所倡導的實用功利理念步入大學校園,直接忽視了大學科學精神的培育。辦學的市場化傾向明顯,缺乏嚴謹治學的精神。
3.社會風氣的影響
社會風氣的污濁也影響著大學的校風,帶來的不僅僅是學風的下滑,更多的是對學術的不尊重。政治上的唯官唯上,經濟上的市場化無不影響著純凈的大學風氣,仿佛學校已不再是學習知識,沉淀自我的圣地,而是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前途而奔走的“官場”,學術研究者的浮躁間接的影響著學習者的心態與想法,使純粹的學術研討變成了形式化,“象牙塔”的真實面貌已不再重現。
這些因素使得大學理念逐漸的偏失,因此我們應保持警醒,并加以重塑我國大學理念的精華,從而保證我國學術的健康發展與創新。
三、回歸大學理念
大學理念,乃是大學命運之所系,“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是大學理念的核心,它不但可以使大學重回“象牙塔”,還可以重振大學的真正風采。大學理念有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必要,這也是大學履行自己職責之所在。
1.在學術上,“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蓄”
學術性是大學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的屬性特征,是大學生存的根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是讓我們的大學可以在學術上集思廣益,言百家之話,思百家之想。廣泛吸收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讓其互相爭鳴,自由發展;學術自由有利于發展和培養人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性潛力,有利于增強學者的學術和社會責任感及判斷能力,同時,這也是學術自由對學者提出的一種內在的要求。
2.重視個人品格的塑造,力主全面發展。
大學應該重視人文主義的發展,重視學生的個人品格的塑造,力主全面的發展。因此必須牢固樹立“全人教育”的理念,克服“高級專門化人才”的培養弊端,加強通識教育,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發展。賦予大學及教師充分的自由,使教師展示各自的授課風格,以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加強學生的個性化教育。
3.堅持科學的教授治校
教授是學校教學和科研的主力軍,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有學術造詣的專家來管理高校,可以較好的遵循學術發展的規律,提高教授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術發展,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教授治校這種民主的管理體制,不僅在破除學術專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校各項工作的效率。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嚴肅認真地審視我們的大學理念,真正的貫徹“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大學理念觀。因為,這不僅關乎大學本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乎人類文化的未來。
作者簡介:劉山清(1988-),女,山東臨沂人,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