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業務是供應鏈上的一個關鍵業務環節,也是最基本的活動之一。在當代人類社會中,任何國家、企業、社團、機構、甚至個人,都離不開采購活動。采購的對象既可以是實物,如原材料、零部件等,也可以是非實物,如服務、知識、設計、標準、想法、創意等。因此,我們說采購管理就是一個組織將要采購的對象經過一系列的安排和行動從廣義的供應商那里獲取到自己的組織內部、同時對相應伴隨的商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知識流、服務流等的全部管理過程。
由于采購業務對國家、行業及企業的重要性,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還專門設立了采購經理人指數PMI(PurchaseManagementIndex),作為家國制造業的體檢表,它除了用來衡量本國制造業在采購與生產的主要狀況外,還對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等八個范圍進行了表述。2005年4月底,我國在北京和香港兩地發布了中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它包括了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并與GDP一同構成我國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體系。
采購業務管理的演變是隨著市場的變化和采購業務需求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推進的,因此來實現供應鏈上動態的需求與供給的匹配與平衡,完成供應鏈上的加工、制造、批發、零售等的業務運營。而采購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軟件技術來實現更多的采購流程計算機化管理和完成采購業務各層面的優化,因此為了適應采購業務發展的步伐,采購管理信息化也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在不同的時段以不同的方式來支持采購管理業務的運作,同時也促進了采購業務的進一步向前發展。
采購管理信息化的起源是從制造業開始的,最初是由于物料的供給無法滿足生產制造的需求而萌發的,經過不斷地演變與發展至今,其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采購供應鏈成本管理是供應鏈成本管理的關鍵
供應鏈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商業循環系統,是企業物流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課題。統計數據表明,企業供應鏈可以耗費企業高達25%的運營成本。
企業供應鏈的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企業對供應、需求、原材料采購、市場、生產、庫存、定單、分銷發貨等的管理,包括了從生產到發貨、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顧客的顧客的每一個環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供應鏈管理又可分為3部分,采購供應鏈管理,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和分銷供應鏈管理。采購供應鏈管理指從原材料采購至入庫這一段。
在經濟多元化的今天,“啞鈴式”企業運營模式要求我們必須重視供應鏈管理,并且要轉變意識,像重視銷售一樣重視采購,采購計劃是整個供應鏈工作的前提,它涉及到庫存、生產和銷售一系列的環節,采購供應鏈的成本影響大部分供應鏈其他環節的成本,因此,采購供應鏈成本管理是供應鏈成本管理的關鍵
2.采購管理信息化的第二階段
制造資源規劃MRPII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由于市場的競爭,從賣方市場逐漸轉向了買方市場,企業必須要考慮生產什么才能更好地賣出去,因此采購業務不再是簡單的買進,而是融入了“采”,首先要精心挑選,然后再“購”進。在管理“采”與“購”的同時還要考慮在系統內管理其他因素,如供應商信息、采購流程中的財務信息,物料質量信息等。此時的采購管理信息化上升為MRP II,但它在此階段僅是被那些行業中的領軍企業所采用,而在我國,更是起步較晚。MRP II將與制造相關的一些業務集成在一起,形成一個以制造為中心的系統整體,提高了生產效率。
MRP-II的創始人之一,Oliver Wright 曾對美國成功運用MRP的企業所獲得的效益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企業實施MRP-II之后,在采購方面取得的效益有:采購成本下降了5%、庫存成本下降 0-30%、庫存水平反映良好(庫存正確率提高),報表數字合理而迅速。
3.采購管理信息化的第三階段
企業資源規劃ERP階段:ERP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到沿用至今,該階段的采購信息化管理進入了大面積的普及階段,ERP已逐漸被眾多的企業所接受,并普遍采用ERP來完成對采購業務的管理。此時的市場競爭已經相當的激烈,一方面在市場上隨著業務外包的不斷增多,采購的目標已從單純的物資擴大到了非實物對象,企業對采購業務除了即“采”又“購”之外,還增加了許多功能與流程,如:對供應商的供貨質量進行嚴格的控制:接收貨物時在流程中設定了免檢與非免檢的子流程,免檢的貨物必須要事先進行不同等級的認證,而非免檢貨物如時無法通過質檢要求,在系統中就無法接收入庫;對供應商進行了某些指標的評估(如質量、價格和交貨時間三項指標);對采購成本的控制也有所加強,以及增加了許多業務執行過程中的策略(如倉庫作業業務的出入庫策略與盤點策略);等等。
4.采購管理信息化的第四階段
ERP+電子采購e- Procurement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直至今。90年代后期,由于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必須從更寬廣的范圍內獲取更物美價廉的資源,因此人們已不僅僅局限在本土獲得資源,而是將眼光拓展到了全球范圍,因此采購要有全球化的視野,才能有效發掘出更具競爭優勢的貨源。新形勢與新思維引導企業開始了國際化的采購觀,突破了閉鎖的地域觀念。
這時,Internet的出現和開始應用,也為人們創造了跨時空與跨地域采購的機會,開啟了 e-Procurement的應用。逐漸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利用e-Procurement,使許多企業形成了由ERP“主內”(做后臺處理),e- Procurement“主外”(做前臺處理)的局面,即在企業內部的采購業務管理采用ERP來完成,而在外部、特別是資源的尋找和跨地域的交易則采用 e-Procurement來完成。
5.采購管理信息化的第五階段
ERP+e- Procurement+供應商關系管理SRM(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階段:從21世紀起至今。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已成為一種巨潮,這直接推動了全球采購的發展。信息技術將成為全球采購的關鍵,采購信息化管理將實現從執行層、戰術層向戰略層轉變。以前,采購信息化管理的多是屬于事務性的管理,隨著ERP、電子采購的發展,特別是SRM的出現,使采購信息化管理逐漸向戰略層發展。
由此可見,采購管理信息系統完全是市場變化和采購業務需求發展的產物,它通過不斷演變與發展來增加自身的功能和完善執行力,幫助和支持采購業務更好地運行。然而,它不僅是在實際應用上滿足市場與采購業務發展的需求,而且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在管理理念上引導采購業務去不斷適應市場的變革、而不斷地向前發展。因此,采購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將會繼續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科技的不斷發展而向前發展,以不斷地完善和發揮它對整個社會應有的作用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