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扶正即補虛,常用人參,改變了傳統:“諸痛不可補氣,”“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的說法。提出“痛不可補氣,但心痛亦可補。”并將補氣法應用于各型,比單用辨證擬用扶正祛邪法效佳。
一、癥憂
心絞痛的部位常在膻中和胸膺,膻中部位相當于胸骨中下段, 胸膺則包括了心前區,這與現代醫學關于冠心病心絞痛“以胸骨的下段或中段之后最常見~和”少數胸骨的下段或上腹部”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心痛的性質,傳統醫學有記述及悶痛、刺痛、絞痛、灼痛之別。疼痛位于不典型部位(如劍突下、下腹部、咽喉部等),這些部位與心無直接關系,但是通過經絡與手少陰心經,手厥心包經相連,向背部放射則是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的流注。足少陰腎經“其支者,以肺出,絡心,即腎氣從背而上治于心的緣故。
二、舌脈
脈象:<金匱要略>指出“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陽微”指正氣虛,上焦心陽氣不足,指寸口脈微或浮取微弱,“陰弦”指邪氣實,為不通,不通則痛,指尺脈弦或沉取見弦脈,指下焦陰盛。臨床上脈象多見弦脈(且弦脈部位多在寸尺脈),徽脈、沉細、滑數、結代、澀脈等。舌象:氣滯血瘀者多見淡暗或紫暗舌、或有瘀斑,舌下脈絡迂曲紫暗,痰濁濕濁中阻者見淡胖,舌邊有齒印,化熱者舌紅苔薄黃膩。寒邪為犯、胸陽不宣或由氣血不足,心脈失養所致者,舌多淡、苔白或白膩。
三、辨胸痛的性質
悶痛:為臨床最常見,悶重于痛,多與氣滯,痰濁和心氣不足有關,痰濁者可由陰雨霧濕重而誘發。
刺痛:固定不移,多為瘀血引起。
絞痛:疼痛如絞,遇寒則了,得冷則劇,常為陰寒內盛,乘于陽位。
灼痛:由火熱所致,有火邪犯心,陰虛內熱和濕郁化熱之別。
根據病史、疼痛的性質,察色按脈, 分清陰陽、虛實、寒熱、表理。是本臟自病或他臟病累及,是自身病變或外邪七情等誘發,經筆者多年臨床觀察,本病以虛實挾雜者多,且虛多于實。在“扶正祛邪”原則指導下,先切除誘發、加重的因素,根治本身的病患。
祛邪以活血化瘀,溫通心陽,豁痰通絡,理氣寬胸,化濕通絡,清除痰熱為主。
活血化瘀有血府逐瘀湯,藥物有田七、丹參、紅花、川芎等。
溫通心陽有附子苡米散,藥物有石菖、桂枝、附子、蘇子、霍香等。
豁痰通絡有栝萎薤白半夏湯等。藥物有橘絡、法夏、川貝、蒼術等。
理氣寬胸有四逆散等,藥物有香附、瓜萎、枳殼等。
化濕通絡可用平胃散或二陳湯加霍香、佩蘭等。
清除痰熱,方用小陷胸湯,黃連溫膽湯等。
補虛主要是補陰、補陽(補腎)、補氣、補血、補肝腎。
經多年臨床觀察和辨治,心絞痛以虛為主,虛多實少,且以氣虛,陽虛為主,氣虛貫穿整個心病的任何證型,因血運行賴氣的推動,任何血液、氣機的停滯不通,雖有自身的病變,但與心氣、元氣的推動無力有關。筆者通過臨床,將參用于各種癥型,收到滿意的效果,氣虛者重用補氣藥,無氣虛癥者,輕用補氣藥。補氣藥中,參勝于北芪、參尤的長白山野山參、高麗參、美國野山花旗參為佳,次者為移山參,再者為邊參、紅參、曬參。野山參有大補元氣作用,故效最佳。這改變的朱丹溪于《丹溪心法》中言:“痛甚者脈必伏,用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諸痛不可補氣”的治法之忌。參照臨床及中山醫科大學附屬一醫院丘瑞香等報告《人參對老年冠心病腎虛患者性激素雙向調節的研究》,經幾十例心絞痛患者治療的臨床觀察,用了人參,生脈散未見加重了病情,反而見癥狀有所好轉,這可能是冠心病引起痛者,為經氣絡脈不通,人參有補益元氣、心氣的作用,使氣血的運行增力,部份痰濁瘀滯在氣運行有力推動下得到暢通。故提出改變傳統諸痛不可補氣,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的治法之忌為心痛亦可補氣,用參、術。中醫認為陽統于陰,心本于腎,腎又為脈之根,氣之根,所以補法以補腎入手。補陰常用生脈散、杞菊地黃丸,藥物可選用龜板、熟地等;補陽可選用灸甘草湯,右歸飲,同時要做到“補陰顧陽,補陽護陰”,陰陽兼顧的藥物如山萸肉,菟絲子、淫羊霍、五味子等。補陽護陰的藥物如當歸、熟地、杞子、龍眼肉等。龍骨牡蠣攝納精氣有陰陽兩補的作用。補腎陽以鹿茸尤佳,肉桂亦可,溫陽以附子、桂枝。在補腎時,筆者常據心腎陰陽相互關系的情況,選用交泰丸交通心腎,并調節肉桂與川連的藥量,以其使心腎的陰陽得已交通而達到平衡。合并血虛者,可用八珍湯加澤蘭、益母草。虛則補其母,說明補養肝臟在心絞痛中有較重要的作用。藥物選用生姜、艾葉、吳茱萸、地黃、首烏、女貞子。清.李瀠《身經通考》“凡心臟得病,必先調肝腎二臟,腎者心之鬼,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故心病先求于肝,是澄其源也。五臟有病,必先傳其所勝,水能制火,則腎邪必傳于心,故先制其腎,逐其邪,不能腎邪于心”,說明了補肝腎對心病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于出現厥脫證,陽脫時要回陽固脫,用四逆或參附龍牡湯、獨參湯。喘證不能勝任體力勞動,多為氣虛,宜重用人參。
姚某,女,47歲,已婚,06年3月初診,訴胸前區悶痛,感冷,伴見頭暈,偶有四肢震顫,曾查心電圖;竇性心律,心肌損害。詢問病史,該患者為工人,每天晨起需露天作業,常淋雨露,感寒仍繼續工作,查舌淡脈細弱,舌無瘀點瘀斑。前經醫診治,用溫里散寒的仲景方附子苡米散加味癥狀反復,久而未愈。余考虛寒凝心絡,在附子苡米散方基礎上加入人參等藥,處方附子5g、薏米15g、人參12g、桂枝8g、白芍12g、肉桂4g、麥冬10g、全瓜萎12g、地龍10g、鹿茸12g、龜板24g、川連2g,雖違前賢“諸痛不可補氣”“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之訓,但用藥后癥狀好轉,經服二十余劑,癥狀明顯好轉,發作次數顯著減少,這可能是寒凝心絡,氣機阻滯,溫里后寒雖散,但氣滯未通,需用人參補氣,推動血肪運行,即痛不可補但心痛亦可,這是補氣法在心絞痛治療中起作用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