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今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要養成依靠人民群眾的習慣。習近平總書記重提走群眾路線意義深遠。
關鍵詞:依靠;群眾;創造;未來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堅持的觀點,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我們做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后繼者,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觀點,堅信人民群眾是智慧和創造的源泉。現在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業,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因此我們要養成依靠群眾的習慣、走群眾路線。
一、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的最大貢獻之一是發現了唯物史觀,堅信人民群眾是聰明和智慧的源,他們創造了文明、創造了社會歷史。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號召大家要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在中國革命期間他結合實際創造性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總結出了一條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指出“人民戰爭”的力量威力無窮。他號召全黨要走群眾路線,自覺的為人民服務。
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沒有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奉行英雄創造歷史觀點的占據著統治地位。總之看不起人民群眾及其創造,英雄史觀實際上是本末倒置的,顛倒了社會發展的歷史。
第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高度概括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指出:人民群眾給社會建造了宮殿,留給自己的卻是工棚。也就是說人民群眾運用聰明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單個的力量固然緲小,但結合到一起就能創造出難于計量的能量。馬克思、恩格斯深知人民群眾創造力的偉大,將為人民服務說成是最偉大的事業,并立志奮斗終生。
第二:列寧是繼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又一革命導師,他秉成馬克思主義觀點,發動勞動階級,組建了布爾什維克組織,發動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而后社會主義的蘇聯又依靠人民群眾成功地進行了衛國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再次證明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第三:毛澤東同志一貫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他告誡全黨不能脫離群眾,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是魚與水的關系,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都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
無產階級專政是絕大多數人對極少數人的專政,它和與往的社會性質不同,而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社會是人民的社會,人民從被壓迫階級一躍而成為社會的主人,這是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符合實際的。
二、人民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力量
在中國當代,一切贊成、支持和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力量,都屬于人民的范疇,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全心生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這是由黨和國家的性質、工人階級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決定的。首先我國是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了工人階級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部實踐和整個進程中都必須緊緊依靠工人階級,鞏固我們的階級基礎。這是我們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其次中國工人階級是近代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產物,是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生產關系的代表。它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推動著社會發展。中國工人階級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同社會化的大生產相聯系,覺悟之高、紀律之強是前所未有的,是社會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最后工人階級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動力。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發揮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必須保障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全體職工的合法權益,發揮工人組織(工會)的民主和管理作用。
2.農民階級是人數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農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的人數占全國人口的絕對多數。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依靠他們的力量。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廣大農民不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而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人數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3.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在中國的民主革命中,先進的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部分,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同樣,我國的艱巨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盡可能多的知識分子為它服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下了定論: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作用越發重要。我們要誠執的依靠知識分子推動科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4.現代化建設靠人民。現代化是中國數代人的夢想。中國只有實現了現代化才能真正站起來,在世界的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近代的中國曾經飽受了世人的欺侮,為了今天的崛起許多仁人智士拋頭顱撒熱血,他們的夢就要實現了,中國正在站起來了!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長期重農輕商,再加上近代的衰敗,民族工業先天營養不良,很落后。俗話說: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無商不活。一句話:中國曾經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要走工業化道路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貧窮落后的帽子并沒有馬上扔掉。鄧小平同志布局了一場大改革,三十多年走完了別人幾百年所走的路。中國正在從一個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
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同一事情的兩個方面,前所未有。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發展現代工業只在建國以后,嚴格地說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中國快速發展,三十年后黨中央及時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著力解決“三農”問題。隨著大批農民轉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但中國是一個大國,要想實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徹底轉型,還有很多事要做,任重道遠。怎么辦?只能依靠人民群眾,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向著既定目標前進?,F在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走群眾路線的倡議,意義深遠。
5.和諧社會靠人民建造。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里生產力高度發達、各種矛盾很少發生,人們安居樂業,社會生態環境良好,動物、植物相安無擾、天闊海藍、山清水秀,特別宜人生存。當然,和諧社會也是社會的最高理想,人人向往。
和諧社會作為社會的理想很早就有人提出,但真正作為社會來建設只是最近的事情,由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現在我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社會主義本身比資本主義優越,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大大提高,國富民強,人們安居樂業。如果再加一把勁、和諧社會指日可待。
和諧社會的第一個基本特征是社會各項事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完善。各項事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務等,是全方位的。這就需要我們的黨中央英明果斷、我們的政府聰明睿智,把正航向,提出有利于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務發展的大政方針,讓人民的生活質量日益提高,真正實現安居樂業。而這些的實現靠發展,發展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真正的和諧是在發展中實現的。貧困不可能和諧。
和諧社會的第二個基本特征是體制機制逐步完。和諧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動的動力是改革,把體制中的關系理順、消除弊端、化解矛盾,促進社會良性發展,使之最大限度的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是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人民能接受的程度結合起來,不能搞單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