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使地理課堂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適應新課改的浪潮,以便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能力提升;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正是為了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準確地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而新課改正是這一時代下發展的產物。我們知道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素質教育,領會新課改下的精神呢?我想對于教師來說,就要轉變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式,特別是在課堂中要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那我們又如何在地理課堂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呢?
一、靈活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所謂學以致用,就是要我們尋找與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地理從生活中走來,再有目的地將地理問題提煉出來,讓地理知識回歸生活.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1.加強啟發誘導,將生活實例融入地理。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地理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地理課堂大起來。例如我們在講述《農業區位》中對比我國南方與北方農業差異時,即可回到現實生活中。先可設問靖安的農作物,一年種幾次,進而聯系當地的氣候等自然狀況,再擴大到南方整體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的關系。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地理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2.地理問題回歸生活,提升思維能力。地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例如在教學《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一節時,可以用實例設問:我們高一高二兩幢樓高相同15米,南北排列,樓間距是10米,請大家計算一年中北樓(高二教學樓)有多長時間不會被南樓(高一教學樓)的影子所遮擋。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推廣到各自的家里,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對地理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的課堂的活力,同時也達到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
二、巧用實驗教學,激起學習地理的興趣
新課程的“三維”評價標準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而實驗教學也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下面以“宇宙中的地球”為例,對新課程中的地理實驗教學進行淺析:
1. 觀察實驗——月相的觀賞。連續觀測一個月的月相(一般選擇剛開學9月份),記錄并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見下表)
觀測日期
(農歷)初一初七 初八十五 十六二十二 二十三
月相名稱
月出時間
月落時間
所見形狀
在天空出現的方位
規律
通過觀察實驗,能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2.探索實驗——地球自轉的驗證。利用沙漏同樣也可以驗證地球自轉:①用三根木頭搭一個高約2.5m的支架,選擇硬版紙(規格45×40cm),用紙制成一個圓錐體。圓錐體尖留一個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長約2m的細繩,三根細繩須均勻系在紙上,使圓錐體尖端垂直向下,再將繩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將準備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裝入彩色沙子,推動沙漏做鐘擺運動,并撥掉圓錐體尖端的塞子讓細沙流出。③分析沙跡,發現沙漏并不是來回做直線運動,而且近似的扁長的橢圓形運動軌跡,由此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存在。
實驗教學雖然有趣,但我們在地理課堂嘗試要注意實驗中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由此才能得到一個有效的成果。
三、妙用名句和諺語 加強知識的記憶
中國語言可以說博大精深,文學名詩名句猶如璀璨群星,民間諺語更是數不勝數。這些名句時常被引用來進行地理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更快地加強學生對某些基礎知識的記憶。如在自然地理的教學中引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眮韼椭鷮W生記住赤道的周長,從而可以算出赤道的線速度。朱自清先生在《春》里寫道:“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韓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雨是最尋常的, “尋?!倍诸I悟春暖花開,在春雨滋潤下的美景?!睗櫲缢种械囊粋€“酥”字形象的寫出了中部地區春雨貴如油的氣候特征,盡管如此,但春天畢竟還是來了,下起了霏霏小雨,才催生了“草色遙看近卻無”頷聯。 “春風不度”且不說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及得不到朝廷的關愛,單就說是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這與東部地區的“雨是最尋常的“和”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的長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看出降水量由東向西遞減的分布規律。
四、積極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地理學習的評價,既關注學習結果,又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注他們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痹诮虒W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要看課堂內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學會傾聽,多角度的賞識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教師一周課程結束前,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1)你認為這周中有什么收獲?你在課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你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哪一環節感到最滿意,哪一環節感到最不滿意?為什么?
這些問題可由學生寫在紙條上,課代表收集,教師總結分析。這樣不僅能夠使教師有效地幫助學生,也能使學生了解、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及原因,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而學生的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是主體意識的本質特性,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傳統。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對于地理學科來說,在教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把培養學生克服自身弱點,樹立戰勝困難、不自暴自棄、養成堅強性格作為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貫穿在每節課乃至全部教學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