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指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伏狀態轉化為活動狀態,成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數學學習動機則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由于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等特點,對于抽象邏輯思維不是很強的小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和深奧難懂的。因此,能否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成為“過程與方法”中重中之重。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 ;激發
數學學習動機是指促使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念頭。它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內部因素。人無論從事什么活動,總要受到動機的調節和支配。一個學生在學校求學,是因為他有學習的動機;一位顧客去商店采購物品,是因為他有購買的動機。動機可以說是活動的原因和動力,它表明一個人“為什么”去從事某種活動,而目的則是活動所追求的結果。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是每個教師都應當追求和具有的教學藝術。只有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供教師們參考。
一、注重教學環節的新穎
新異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反應,教學內容與方法的不斷更新和變化,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從而可產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讓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給學生一種親切感。以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靈活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時時突出新穎,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紅、小蘭兩人吃一個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將數學“生活化”,讓學生隨時保持新鮮感。
二、創設數學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通過教學情景,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得出結論,自己概括出定義、定理和法則。在教學中,明確每節課的具體目的和知識的意義,有助于學生把當前的學習、以后自己的理想與社會事業聯系起來,從而逐漸明確學習的深遠含義,產生持久而主動的學習動力。在課余時間,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成功機率,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愉快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習態度得到及時的強化。例如:“零”的認識這一課,可創設一個童話故事情境:畫面上是小貓的一家,其中貓爸爸、貓媽媽及貓姐姐都釣到了數量不等的小魚,只有貓弟弟空手而歸,從貓弟弟懊惱的表情中,“零”也呼之欲出了。學生在交流中認識到,貓弟弟一條也沒有釣到,“一個也沒有可以用“零”表示。《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可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學生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摸”中認識、“做”中觀察、“比”中體驗、“畫”中鞏固、“唱”中牢記。
三、恰當運用激勵,驅動學生學習興趣
正確運用表揚與批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上進心、自尊心、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恰當地運用一些學習競爭與合作的競賽活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表揚與批評是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肯定與否定的強化方式。可是如果表揚與批評使用的方式不正確就容易使學生或是驕傲自滿,或是灰心喪氣。我認為要這樣對學生進行表揚與批評:把獎與懲結合起來運用,即在表揚時指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評時又肯定學生的進步,這樣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我班學生小明,他平時字寫得很差勁,但有一次寫得很端正,我評了他“優秀”,并及時將這次作業放在黑板上作展示,并同時向他指出:“你這次寫的字雖然還比不上其他同學,但對你來說真是大大進步了,老師希望你繼續努力,更上一層樓,追上優生”。他的學習動機被激發了,信心十足,現在他所寫的字與優生相差無幾。
四、激活學生創造心靈,培養學習契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怎樣思考。通過誘導和恰如其分的情境,引發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激活學生創造性思維。如教學l0以內數的認識,為了滲透基數和序數的概念,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動物王國要舉行秋季運動會,它們聽說咱們班第一組的同學最愛回答問題,聲音特響亮,特地請第一組的同學給它們當“啦啦隊”,還要選一名啦啦隊長。現在請大家數一數第一組一共有多少個同學?學生數后回答:“一共有8個同學”,請8個同學都站起來。然后接著說:“請數一數小組長排在第幾?”學生數后回答:“組長排在第8”。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對比:一共有8個同學,組長排在第8;這兩句話里都有8,意思一樣嗎?通過創設這個情境,學生體會到這兩個“8”的意思不一樣,第一句話里的“8”是一組同學的總數,第二句話里的“8”是小組長按順序排在第8,這樣,很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總之,學習動機是由某種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識的行動傾向,它是激勵或推動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動因。要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數學,教師就應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正確地發揮教師在教育體制和教育對象之間的“中介”作用,這樣才能把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