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德育所面臨的科學化、理想化等各種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道德教育在本質上脫離了生活實踐。道德內在于生活,同生活一樣具有完整性、實踐性、生成性,因而道德教育應該回歸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在生活中通過生活來進行。
關鍵詞:道德;道德教育
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基于生活,道德為了生活,生活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根本屬性,“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既沒有道德的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比欢鴱膶W校教育產生開始,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以后隨著對科技知識的重視,這一重要屬性卻長期被忽視,道德教育逐漸被知識化和邊緣化,學校道德教育在“知識中心主義”的支配下與生活發生了脫節。本文從當前德育的現狀著手,分析了道德內在于生活的原因,呼吁當前的德育工作要回歸生活。
一、當前的道德教育現狀
長期以來,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德育的研究與探索上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當今學校德育仍然存在巨大問題,一系列措施仍然難以取得實效,青少年的一些缺失道德的行為令人擔憂。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道德教育脫離了與之休戚相關的生活。
今天道德教育脫離生活的兩個最主要表現就是:科學化和理想化。也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說的道德教育的“假、大、空”;道德教育書本化、知識化;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過于理性等等。科學化主要是指:人們在進行道德教育時,采取知識教授的方法,認為道德也應該以科學世界觀為指導,有內在的客觀規律,學生的行為可以通過道德律控制。道德教育的科學化,從根本上看是一種隔離人的心靈的訓練活動?!崩硐牖瘎t主要是用理想主義的目光來看待道德教育的一切,認為道德教育應該達到也能夠達到理想的境地。而且在重視科技、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的今天,相較而言,科學化問題表現得尤為嚴重。
無論是科學化的、理想化的道德教育都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無視道德教育和現實生活間的本然聯系,在對道德教育做出獨立思考的同時又偏于一隅,從而將道德教育異化為另一種存在。這種道德教育不僅起不到什么效果,反而還會有很多反作用,譬如,導致學生說一套做一套,明知故犯,甚至人格分裂等等。
二、道德和道德教育內在于生活
生活就是人與人之間能動而現實的交往實踐活動過程。道德內在于生活,是指道德為了生活并符合生活的邏輯,道德教育要在生活中進行,道德和道德教育就是為了人過上更好生活。
1.道德為了生活。生活是人特有的活動,是一種有意義的生命活動。人總是為了實現理想,而不斷努力,以追求更有好的生活,這就是生活的意義?!叭瞬⒉簧钤谝粋€鐵板事實的世界之中,并不是根據他的直接需要和意愿而生活,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之中,生活在希望與恐懼、夢幻與醒悟、空想與夢境之中。”[3]生活可以超越物質的現實,有自身的精神意義的追求。道德正是在生活本質的要求下應運而生的,道德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更好的生活,道德問題就是關于生活方式、生命實踐的理解和選擇的問題。道德教育就是要讓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進而表現出高尚的行為的過程。
2.道德和道德教育形態要遵循“生活的邏輯”。道德是生活世界的一員,它的存在必須與生活的形態、結構、過程等相一致。
(1)生活形態的整體性要求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整體性。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由不同的部分和領域構成,是諸多因素的集合。從形式上看,有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等,從內容上看,有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情感生活等等。道德就像血液一樣流動于生活這一完整龐大的軀體中,在家庭里有家庭美德,在學校里有專門的道德教育,在社會里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學術道德等等,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每個人的行為無時不刻不在受道德的制約和指導。
因而道德教育也要符合這一整體性。當前的學校道德教育多半以填鴨“美德袋”的形式進行,從內容上講是片面的,從形式上講是單一的,這都和內在于生活的道德的整體性是相違背的,它意欲通過與整體生活不相關聯的科學的、理想的道德教育來應對有整體性的道德生活問題,以局部來應對整體,注定是沒有成效的。
(2)生活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踐活動的集合,實踐性是生活的重要特性。道德根植于生活實踐,道德教育也要在實踐中進行。首先,道德之“知”的內容和實現方式是基于生活的,由實踐來揭示的。一切道德知識都是從人的生活實踐中提取和歸納的,是對生活實踐的映射。這種源于生活的道德一旦這樣被知識化模式化,便喪失了它原本的意義。第二,道德之“知”的目的也不在于單純地增加道德的理性認知,更重要的是實現更好的德性,使人在實踐中能自然表現出高尚的道德修養,過上幸福的生活。因而德育要改變評價模式,不能以知識化的考試來進行。
(3)基于生活的實踐性,道德也具有生成性。道德的生成性是指道德不是先在的、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道德存在于它自身的形成、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在他自己的歷史進程中。從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來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道德,原始社會有原始社會的道德、奴隸社會有奴隸社會的道德規范、封建社會更是有它的三綱五常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也在改變,這是一個生成的過程。從個人來看,人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改變和超越自我,生成新的道德意義。不論從社會還是從個人來看,只要有人的存在,有實踐活動,以生活為載體,道德的生成就是一個永不間斷的過程。因為道德的生成性,所以進行德育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模式,我們的德育工作要培養生成性的人,促使人不斷去生成自己新的道德世界。
裴斯泰洛齊曾告誡人們:“不要忘記基本的原則,即生活是偉大的教育者。” 因為任何教育都是取材于生活的基于生活為了生活的。由于道德區別于其他科學知識的與生俱來的生活屬性,道德教育更是要植根于生活之中。道德教育只能在生活中并且通過生活來履行自己的使命,任何對這一基礎的偏離都是對道德教育之根本特性的誤讀并將給道德教育帶來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1][美]約翰·杜威著,趙祥麟等譯. 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 [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項賢明. 泛教育論----廣義教育學的初步探索(導論) [M] .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 人論 [M].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4]裴斯泰洛齊. 天鵝之歌,見任鐘印主編:《西方近代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