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網絡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是政治學科開展教學改革的基本環境和現實需求。基于網絡的教學環境可以突破傳統政治教學的局限,推動中學政治教改思路和新教學理論的實踐。基于網絡的政治教學要進行觀念的調適,并優化和改善教學策略和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網絡環境;政治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正在醞釀著重大的突破。一面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一面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二者都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網絡基礎上的現代教育技術與政治學科教學的整合,將會發展出一種有可能適應新世紀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學模式
二、網絡環境下的政治教學模式的構建
1.網絡教學模式
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政治教學模式可表述為“創設情景——提出課題——自主探索或網上協作——課題小結——網上測試—課題延伸”六個環節。其教學模式流程圖如下所示其主要特點為:真正實現了個別化教學。
2.網絡教學結構
人機交互中的三種學習方式:(1)自助式學習。對于想泛泛了解網絡資源庫中的個別內容可選用此法學習。
(2)程序式學習,是指學生按照老師預先設定的步驟和內容進行的學習。
(3)探究式學習,是指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探究時的相似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
3.網絡教學案例
下面以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八課第二課時 “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為例,對此模式作一介紹。
(1)教學設計思想:體現現代政治教學的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工具,以“創設情景—提出課題—自主探索或網上協作—課題小結—網上測試—課題延伸”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2)教學過程設計:①創設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欣賞視頻“今日世界大國交往”和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美中關系的未來》的演講,以此設計學習情境。通過網絡進入教學資料庫進行自助式學習。
②提出課題:通過情境激趣,教師適時通過網絡提出本節課的中心問題:國際關系有哪些內容?中美兩國在對外交往上處在什么樣的狀態?我國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因此,在處理國際問題時,中國必須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
③自主探索:先由學生通過網絡訪問“國際關系決定因素”網頁進行程序式學習,明確目標,了解難點。
④網上協作:學生在通過人機協作進行自主探索的同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在“BBS”欄目上發言交流,并討論其可行性。
⑤課題小結:學完知識點后由學生完成本課題小結,教師作適當補充,并與課件上的小結進行比較。
⑥網上測試:課題小結后,教師指導學生進入測試網頁——復習鞏固測試題。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能力水平選擇不同層次的測試題,測試結果由計算機網絡反饋給老師。
⑦課題延伸:課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訪問與國際關系相關的網站,思考中日釣魚島之爭的實質是什么?以及我們應如何處理中日、中越關系等,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三、教學實踐反思
經過教學實踐證明:應用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有遺憾的地方,深感在以下幾個方面還需要思考。
1.如何構建更加合理的網絡課教學效果評價標準。
2.由于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有極強的不確定性因素,要使學生在一堂課內完成“創設情景——提出課題——自主探索或網上協作——課題小結——網上測試”的教學過程,時間是非常緊迫的,這就要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具有“開放的教學時間”。
3.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是基于一個開放的網絡教室,在開放的環境下如何避免學生利用上課時間上網聊天與學習活動無關的事,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總之,網絡技術與政治學科教學的整合對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甚至對教學體制都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