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械制圖課程是一門理論實踐結合十分緊密的教學課程,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理論認知、空間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這門課程要求教師能夠借助一定的教學方法,將講授內容合理而有效的傳授給學生。本文簡要分析了幾種較為常見的機械制圖教學方法,然后進一步剖析了機械制圖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和教師的重要作用,以期對實際教學方法的改進有所幫助。
關鍵詞:機械制圖;教學;方法
《機械制圖》是職業技術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 ,尤其是對日后從事機電、熱動和發電檢修專業的學生來說,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將不僅直接關系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 而且也影響著學生日后中、高級工及技師鑒定的成績及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加之《機械制圖 》課程是關于 “圖 ”的思維 ,學生的生理條件 、周圍環境 、實踐背景和所受教育的具體情況不同, 形成學生對圖形思維的個體差異。 有的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有的學生則“百思不得其解”。 不僅如此,許多過來人對機械制圖這門課程的學習都還心有余悸。 更何況職教生的生源和招生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基礎良莠不齊,許多的職教生課后學習的主動性較弱,好生和差生成績懸殊很大。 那么,如何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把握課堂教學的四十五分鐘,因材施教,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已是擺在我們每一個制圖教師面前的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重視基礎,強調講授與自我學習理解能力
許多學生不能夠牢記所學的知識, 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理解能力有待開發, 應該讓學生建立在學習的時候會思考而并不是簡單的機械的接受老師所講的知識, 要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能夠主動的去思考去挖掘知識。 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 老師應該把啟發引導等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自學也就是閱讀能力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各章節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科學地設計問題,有目的地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堂自學閱讀。
在教和學協同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 教師應該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引發學習動機,激發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師對每堂課的教學過程,從頭到尾要別出心裁,精心設計,令學生感到新奇、使學生打破思維定勢。 在教學中要改變以前單向灌輸知識的教法,積極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實現師生間、學生間、學生和媒體間的多向互動的主動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刺激,從而激活學生思維,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二、教師課堂精講多練的技巧
每一位機械制圖教師都知道:制圖這門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應精講多練。 但對職教生來說,部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課后主動“練”的可能性很小,這種情況更凸顯制圖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那么該如何“精”講呢? 事實上,如果把整個課堂變成教師個人一味枯燥無味地“盡”講,學生很快就會變得興趣索然,思維處于停滯狀態,甚至完全聽不進課,這種現象在職業教育中較為普遍。 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熟練如何在課堂上 “察言觀色”, 適時改變教學方法來適應學生課堂表現, 因此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在職業教育中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有些時候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扮演好類似于“演員”的角色,在把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的同時,更需要像“導演”一樣,引導甚至誘導學生進入角色,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把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變為師生互動的“二維”課堂。 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及時總結教學經驗,靈活變換教學方法進行精講, 以充分調動并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育就是引導,這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標志,即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
三、教師傳授與學生自學有機結合的方法
教師在機械制圖教學實踐中,要能夠控制教師傳授的時間,不宜過多也不能太少,應當把教師的傳授教學與學生平時的自學有機結合起來。 以機械制圖教學中的“國家標準”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事先安排學生自學任務,然后引導學生去思考國家標準的功效和作用,接著
教師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對“國家標準”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以及拓展思考。教師傳授與學生自學的有機結合,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把握。 硬性的區分教師傳授與學生自學的先后順序,實際意義不大,反而會不得其果。例如,有些像“簡單幾何圖”這樣的知識點,理論性較強,而且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基本掌握,那么就先自學后傳授;而有些知識點要求較強的實踐技能,就需要教師先傳授實踐操作知識,然后讓學生課后進行補充性學習。
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補充和支持的方法
機械制圖教學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純理論性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完全實踐操作的教學沒法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應該注意到的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補充和支持彌補了二者的缺陷,其產生的效果相得益彰。 教師可以比較直觀的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更為接近機械制圖實際。 學生在機械制圖實操中,不斷的檢驗所學理論知識,從而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學生在機械制圖的理論學習中,不斷的思考如何改進機械制圖,從而使學生增強創造性。
五、問題解決型討論教學方法
問題解決型討論教學法要求學生直面機械制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相互啟發、集體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運用問題解決型討論教學方法時,應該注意引導啟發和歸納總結這兩個關鍵環節。首先,教師就學生機械制圖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開導學生,對其進行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對問題的見解和看法;其次,學生就學習過程的問題進行相互討論后,教師要及時做好歸納總結工作、鞏固討論學習的成果。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答案不只一個”的思想,發散學生思維,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出問題的見解。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分析見解的正確性。 學生處于學習摸索階段,對機械制圖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出現錯誤認識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教師幫助分析學生見解的正確性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利的。
六、結語
總而言之,機械制圖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理論認知、空間思維能力、實踐技能的重要課程。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機械制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中,積極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增進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