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法一:圍魏救趙法
“圍魏救趙”在《漢語成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其撤兵的戰術。元代針灸學家滑伯仁就曾巧用圍魏救趙法治愈一例急癥。
一天,農夫程銘因患腰腿痛請鄉醫巴先生為其進行針刺治療,由于其精神緊張,腿部肌肉緊繃,致使銀針折斷在其右腿的陽陵泉穴中。情勢緊急,巴先生忙派人馳馬速邀滑伯仁前來解救。當滑伯仁氣喘吁吁趕到程家時,只見程銘不斷呻吟,面色鐵青,痛苦萬分,右腿弓曲,動彈不得。巴先生則死死用手緊捏其右腿的銀針斷頭處,累得滿頭大汗。滑伯仁見此情景,急中生智,當即決定采用“圍魏救趙”的方法進行施救。由于考慮到斷針處的陽陵泉穴屬于足少陽膽經穴位,于是他循著經絡的線路找到風市穴,然后取出一根較粗長的銀針,果斷地刺入其中,并迅速捻轉起來。只見患者風市穴周圍的肌肉一陣陣猛烈地抽搐,而陽陵泉穴周圍的肌肉則開始松弛下來。滑伯仁見時機已到,忙向巴先生示意,巴先生心領神會,當即將露出的斷針輕提拔出。此時,滑伯仁停止捻轉,悄然拔針,患者的叫聲戛然而止,閉目歇息了一會兒,連聲向滑、巴兩位醫生道謝。一宗危急的事故終于化險為夷!
奇法二:筆里藏針法
宋代名醫范九思,某日行醫至江夏,恰逢當地太守之母病情危急,諸醫均不敢為其貿然調治,太守只得張榜重金聘請賢醫。
原來,太守母親患的是咽喉癰腫,疼痛萬分,言語及吞咽都異常困難。且癰體日漸腫大,已嚴重阻塞氣道,導致其呼吸不暢,病情十分危急。太守認為其母體不可有絲毫損傷,令醫者只能施以藥療,不宜用針灸。諸醫私下談論:咽喉不通,湯藥怎能灌入“城門”?即使有點滴吞下,病情十萬火急中又怎能來得及發揮藥力?范九思聞訊后揭榜自薦。他對病人迅速做了一番“望聞問切”后,從容地對太守說,可用自己隨身帶來的一支新毛筆點蘸藥末治愈此癥,太守應允。范九思在筆尖上點蘸藥粉后,將毛筆輕輕地插入病人艱難張開的口腔里,然后用筆尖點化咽喉癰腫,癰體即破,流出大量膿血。病人頓時感覺氣道通暢,呼吸也和順了許多,張口及說話已不再困難。隨后,范九思又為其開了3劑清毒利咽的中藥,囑其每日服1劑。連續服藥3劑后,患者病愈如初。
其實,范九思大功告成的秘密,并非是用筆尖的藥末點化癰腫,而是預先將一根極細小的銀針藏于新毛筆尖中,假說是點藥,實為用針尖刺破癰體,才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范九思“筆里藏針”的奇法,事后為太守所認可,也為世人所傳頌。
奇法三:突襲驚嚇法
明代名醫俞用古曾巧用“突襲驚嚇”法,治愈一位千金小姐的怪病。
某年臘月,京城張家大小姐在庭院內賞花時,因打了一個長長的呵欠,導致其兩只伸舉著的手突然垂不下來了。張家人忙令家仆請俞用古前來治療。俞用古對患者進行細察后,一本正經地說:“小姐乃因體內元氣不足,加之風邪外襲,經絡阻滯使然。欲治愈此怪癥,非艾灸小姐肚臍下之丹田穴不治”。他令弟子點燃艾條后,猛然上前用力解剝張家小姐的腰帶。遭受如此突來之襲,驚得姑娘忙用雙手扶住解脫的裙帶。不知不覺中,兩只高舉在空中動彈不得的雙手便放下來了。
中醫認為,“突襲驚嚇”法如用之得當,效果頗佳。例如,有些膽怯的人,在首次登臺表演或初上戰場打仗時,經常發生臨場臨陣手抖腿顫,甚至癱倒的情況。此時,若突遭他人一聲呵斥或一記耳光,則可使其免于顫抖、癱倒。又如,頻頻打嗝者,若有人在其背后突然拍一下其肩膀,其呃逆的癥狀即可戛然而止。研究證實,“突襲驚嚇”法屬于心理療法的范疇。以突襲動作或厲聲語言驚嚇患者,可使其受到刺激,從而起到轉移其注意力的作用,使原來占據上風的情志失調行為獲得調整,恢復正常。需要注意的是,此法不適用于兒童,否則會誘發小兒夜驚癥。另外,此法也不適用于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否則會因其心神受擾而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腦中風等危癥。
奇法四:激怒法
在祖國醫籍中,應用“激怒法”治病的醫案屢見不鮮。其中最有名的醫案,當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摯治齊王”。據《呂覽·至忠篇》記載:齊王患重癥,腹脹、厭食、憂思多日。太子差人請來宋國名醫文摯為其診病。文摯為齊王進行診察后告知太子:“齊王得此重疾,非設法激怒他難治,但若激怒了齊王,病雖可愈,文摯卻生命難保矣!”孝心至誠的太子懇求文摯不必多慮,并許諾只要治好父王之疾,他與母后定會力保文摯性命無虞。文摯雖口頭答應太子的請求,但連續3次約定來診皆失約,惹得齊王滿腹怨氣。數次失約后,文摯終于來了。但這個從小國來的醫生,竟然不打一聲招呼就穿鞋登上龍床,還故意踩踏齊王的龍袍。為了治好頑疾,惱怒的齊王只得暫且忍氣吞聲。不料文摯更加得寸進尺,居然口出粗言,譏諷齊王。齊王終于忍無可忍,爬起身來,厲聲大罵文摯。結果他剛一張嘴,就哇地一聲吐出一大堆又酸又臭的胃中積食,使本來脹得鼓鼓的肚腹凹陷下去,其病情便轉危為安,后服用文摯開的山楂飲治療三天后,其病痊愈。但是,齊王早已怒不可遏,病愈后立即下令要生烹文摯以解恨雪恥。盡管太子、皇后及眾大臣百般勸阻,昏庸的齊王仍然以怨報德,下令“以鼎生烹文摯”,殘暴地在滾燙的油鼎里煎死了文摯。
文摯以“激怒法”治愈齊王之疾,乃巧用中醫“五行學說”中的“木克土”理論。中醫認為,脾屬土,思傷脾,而肝屬木,怒傷肝,由于腹脹、食積是脾失健運所致,故用激怒法點燃肝木之火,取“怒勝思”之意,來改善脾土的運化功能,實為“木克土”治法的成功運用。
奇法五:激笑法
金代名醫朱丹溪曾使用激笑法治愈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秀才。這位秀才因婚后不久愛妻病故,終日哭泣,思念成疾,久治無效,眼見命不久矣。朱丹溪一本正經地為他把脈,不一會兒,口中念念有詞:“從脈象看,脈滑如珠,來往流利,恭喜大人,您有喜脈(懷孕之脈象)恐怕已有數月了。”秀才聽罷,笑得前仰后合,頹廢的神情一掃而光,遂脫口而出:“什么名醫,男女不分,庸醫也!”此后,秀才每每想起此事,總免不了大笑一番。日移月轉,秀才的心情開朗了許多,食欲也有所增加,面色也變得紅潤,病態逐漸消除。此時,朱丹溪才告訴他,此治病奇法古已有之,乃“以喜制悲憂”也。
另一位金元時代的名醫張子和,也擅用“激笑法”治療頑癥。一次,項關令差人請張子和前來為其久治無效的夫人診病。原來,其夫人餓而不想食,且常常大喊大叫,發怒罵人。張子和為其進行了一番“望聞問切”后,讓項關令找來兩名體型肥胖的婦女,并命二人涂脂抹粉,妝成戲子,忸怩作態,項夫人觀后哈哈大笑。次日依然如此,并另外找來兩個胃口特別好的婦人,在項夫人面前大吃大喝,還不時夸贊菜肴味道鮮美。項夫人情不自禁地要求嘗上幾口。如此這般,項夫人的怒氣日減,飲食日增,不久其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