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語文教學,指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挖掘并凸顯文本的理性因素,引導學生感受文本的真實性、準確性,彰顯文本的邏輯力量,探尋文本的普世價值,學會妥帖地表述自己的獨立思想,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理性素養,最終引導和促進學生快樂、有效、智慧地進行學習和健康、幸福、全面地成長。理性語文教學關注學生的理性素養,在以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為目標展開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感受文本的理性魅力,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理性素養。理性語文教學的特點如下:
一、客觀性——回歸本真的閱讀,導向求真務實的生活態度
理性語文教學尊重體驗,真學語文,展示真實的自我。尊重文本,學真語文,學有用的語文。語文學習是求真的認識過程,在尋求真時,師生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真情去體驗去感悟。當學生認識到了真的本質含義時,也就認識到了人的本質力量,并在觀察、認識真的同時,也形成了求真的意志和能力。把文本的特點上出來,不斷接近真實的生活,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讓語文課充滿語文味,讓學生表達時做到言之有真,寫真話,表真情。
二、準確性——感悟文本的精妙,學會妥帖地表述
關注未來合格的公民的表述能力:需要有獨立的見解,能自由地準確地同時又是負責任地發表自己的思想。理性語文課堂研究文本的準確性,挖掘文本中的經典詞句,在推敲涵泳、比較意會中感受意蘊;反復品賞,體會言從字順的奧妙,獲得對文意的心領神會,從而感悟語言的精妙;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在不斷運用與積累中,感受文本的準確性所展示出來的文學色彩,從而學會妥帖地表達:能簡練而清晰地概括,生動而形象地描述。
三、普適性——探索文本的真諦,傳遞普世價值觀
理性語文教學著眼于培養未來的世界公民,對學生的一生負責,為他們將來更好地生活作準備。文本只是一個案例,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的一切,不斷接近真實的生活。也就是說,研讀文本,最終要讓學生產生自己的觀念,形成符合常規、符合正常邏輯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情趣。教師作為底線價值與閱讀公共規則的守護者,引領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過程中,批判地學習教材,形成人類共同接受的價值觀——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
四、邏輯性——體會文本的力量,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與語言一致性的關系就是語言的邏輯性。語言有意義,其意義存在于語言的邏輯關系之中。文本的力量存在于邏輯中。語文教育存在客觀的規律,語文課程自身有著科學的體系,其“字、詞、句、語、修、邏”等自成體系,又和諧地統一在語文這一大系統中。在基礎知識鞏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形成嚴謹的思維能力。理性語文教學關注以謀篇布局為主體的語篇知識,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果溯因,質疑反思,在語言運用中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將語篇知識轉化為表達能力,實現課文教學價值最大化。
五、批判性——直面文本的多義,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理性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文本為憑借,在閱讀文本中學會比較、分析、歸納、概括,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注意廣開思路,特別鼓勵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思考、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途徑的發散思維方式。
理性語文課堂是一個說真話的環境,師生以開放的心態解讀文本,學生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主動發問,學會辨別問題的價值,從而達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的目的。學生通過爭論,價值觀得到提升和重構,對文本和人生深層意義做出多元的思考,最終提升思維品質。理性語文教學,始終以培養有思辨力的世界公民為使命。理性語文課堂上,在體驗享受語文過程中,生長著刻滿生命個性的語文。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螺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