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文化視野下的語文課堂,以文化潤澤并塑造學生心靈,激發其熱愛母語的情感,并影響其思維方式、精神氣質、人格特性,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是文化。
一、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學之內涵
漢字。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特點造就了漢字獨特的書面語言形式。以漢字為“基因”構成的漢語系統,不僅是漢民族思維和交際最重要的書面符號系統,更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文化的傳承性。學習并真正認識漢字的過程亦是積淀、傳承母語文化的過程。
歷史。文化的傳承不能缺失歷史的在場。挖掘教材的歷史文化資源并恰到好處地進行滲透,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更能增強學生對文化的親近感、認同感。
藝術。從內容上說,詩歌、書法、對聯、藝術家生平……語文教材中的藝術文化元素俯拾皆是;從手段上說,教學本身就應是一門藝術。文化的傳承絕不等同于灌輸或搬運。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學,強調對話和探究,注重感悟與內化,以期讓學生的心靈與語文課程、與文化相融。
二、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學之表征
其一,主體性。從學生本體出發,選擇適合兒童天性的內容和方式,將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兒童的經驗和生活,使教學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使文化的滲透和傳播更有效。
其二,民族性。只有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才能更好地領受文字承載的文化;也只有浸染于民族的文化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掌握語言文字。
其三,融合性。既是古今中外的融合,又是課堂與生活的融合,亦是科學與趣味的融合。
其四,對話性。不僅是師生、生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溝通,亦包含學生與自我、與生活的互動,意在優化語文環境,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三、文化視野下的語文教學之策略
挖掘文化元素,品味語言魅力。博觀約取,挖掘并梳理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才可能設計并打造“文化味”濃厚的語文課堂。顯性的文化元素易于察見,隱性的文化元素則需要教師深入對話文本并甄選、提取,或是看似平凡實則耐人尋味的一個字,或是運用巧妙的詞語或句子。引導學生通過賞析、品味,感受語言文字之美與豐厚的文化內涵之美。
追溯文化源流,感受文化深邃。適當溯源,說文解字,能更好地讓學生領會漢字特有的靈性與價值;適當嵌入有關的文化故事,可使學生深刻體會文化的深邃與廣博,增強親近感、認同感。
加強語文運用,促進文化傳承。抓住漢字的構成規律指導漢字書寫,引領學生從漢字的形象、美觀領略到漢字獨具的審美感受和文化魅力。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表達,在表達中學習準確、生動地遣詞造句,發展語言能力,追求文化品位。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前埔北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