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話語,又稱課堂話語,是教學話語主體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所進行的言說及其言說結果。教學話語具有不同的類型。如,按載體可分為文本話語、口頭話語和體態語話語;按話語主體包括教師話語、學生話語和課程教材編制者話語等?!敖虒W話語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也是師生教學的工具。”教學話語對于課堂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但話語主體常因為話語權的缺失或話語不當導致話語的缺失或話語功能的弱化,不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這就需要對話語進行優化,從而提高教學話語的功能,確保課堂教學質量。
一、教學話語優化的前提:話語主體擁有平等的話語權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教學內容進行對話交往的過程。這種對話交往是通過教學話語、在教學話語中進行的,沒有話語就沒有師生的課堂交往。產生話語的前提是話語權的擁有,沒有話語權,教學主體只能成為被動的話語客體。即使擁有了話語權,而沒有平等的話語權,話語主體一方的話語就會被湮沒在另一話語主體的話語中,從而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交往。所以要提升話語品質首先要使話語主體擁有平等的話語權。
首先,話語主體要擁有各自的話語權。權力的擁有具有時代性、社會性、語境性。話語權的擁有亦是如此。對于課程教材的編制者這一主體來說,其話語權隱含在以教材為載體的文本話語中。這就要求文本話語不僅要反映國家的意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還要蘊含課程教材編制者的教育教學思想。同時,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考慮到他們的思想觀點。這樣才能體現課程教材編制者的話語權。教師的話語權首先表現在教師要有參與課程開發和制定的權力和機會。這樣教師才能在課程教材中聽到自己的聲音。目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部分老師已經擁有這種權力,特別是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方面。但大部分的老師沒有擁有這種權利或者是甘愿放棄這種權力。這就需要教師增強職業認同感,提高在工作中的主體性。其次,教師要有對文本進行重新解讀的權力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是一味地迷信教材,而是能利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智慧,糅合自己的教育生活經驗對課程教材進行解讀和重構。再次,教師要有給予學生引導和幫助的權力。學生這一話語主體,由于受知識儲備、智力智慧和個人生活經驗不足等的羈絆,他們的話語一定是受限的,必定需要教師有的放矢地予以引領和指導。這種引導不僅包括對于疑難的指點迷津,也包括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動力的鼓動。學生的話語權表現在學生有權力在教學中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力。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學生有權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當然學生也有保持沉默的權力。若原因主要是其知識的輸入量較少,難以應付話語輸出所必需的文化知識,教師要注意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分別給予不同的指導,使他們能在課堂中聽到自己的聲音。另外,對于經常保持沉默的學生,教師要予以更多的關注,查明就里,給予特別的幫助。
其次,教學主體要擁有平等的話語權。真正的話語權是平等的。平等的話語權意味著課堂中飄動的聲音不僅有教師的,更要有學生的,而且這種漂動的聲音要像音樂家用一個個音符譜成的優美旋律那樣在課堂中和諧流淌。要做到這些,首先要求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主體性。通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但學生的主體性卻被忽視。要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首先要把學生當做一個個靈動的具有主體性的個體;其次,要與學生保持你—我的平等對話關系,而不是我—他的人—物關系;再次,要把學生看做是具有自我建構能力的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把學生看做僅僅需要填塞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個能夠自我建構個性心理品質,但需要教師予以引導和幫助的、具有對未知好奇的未成年人。如此,課堂飄動的聲音才不會單調,才能真正體現教師和學生一起體驗教育生活,感受教學快樂。這種教學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世界”的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教學話語優化的策略
(一)教師話語要體現教育性、理性和個性
課堂教學話語是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符號介質。但由于受自我身心發展以及知識儲備的限制,學生在對文本話語的解碼和編碼時,就需要教師對文本話語進行解讀、釋義,再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教師的解讀進行解讀、分析、內化為個體知識,完成對知識的建構??梢姡谖谋局R轉化為學生知識這一過程中,教師話語起到中介轉化的作用。這一中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及程度,決定著教育對學生培養的成功與否。因此,教師話語必須具有優良的品質,這種優良的品質體現在理性、教育性和個性三個方面。
教師話語的理性指的是教師話語要反映所傳遞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并兼顧學生身心發展的邏輯性和差異性。知識的形成有其內在的邏輯,各種知識具有相互關聯性。教師在解讀轉化知識時要依據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否則會增加所轉化知識的難度和晦澀性。另外,教師把所轉化的知識傳輸給學生時,言語表達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即學生身心發展的邏輯性和差異性。學生身心發展的邏輯性決定教師話語不能突兀,要注意話語內容螺旋式上升的呈現、“先行組織者”的使用和“腳手架”的搭建。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性決定教師話語的層次性和兼顧性。教學中教師的交往對象是全體學生個體,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性,話語要具有啟發性和鼓動性,激發起所有學生對文化新知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其自身能力范圍內最充分的發展。
教師話語的教育性指的是教師不能讓話語所承載的內容只是單純的客觀性知識,要讓這種知識具有意義,具有觸動學生心靈、引發學生思考、陶冶學生品行的文化意義和知識意義。優質的教師話語不僅具有增長學生知識的效能,更有發掘學生智慧、陶冶學生品性的作用。要做到這些,首先,教師在解讀文本內容時要深度發掘、剖析文本內容所隱含的思想、價值觀、信念和社會行為觀念。然后把這些思想、價值觀和人生意義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言語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因為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聯,學生能夠在內化知識的同時接納蘊含其中的思想、價值觀和人生意義,從而不僅得到知識的增長、智慧的開發而且受到意義的啟迪。其次,教師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思考使人智慧,思考使人深邃,具有深邃思想的人自然言語具有啟迪人生的作用。再次,教師要明白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教育不只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利用知識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并為學生的生活和成長做鋪墊。
教師話語的個性表現在教師對文本內容理解的獨特性和言說風格的獨特性兩個方面。教師對文本話語理解的獨特性要求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不是一味地照搬教師用書,而是要有體現自我的個人見解,當然這種個人見解要符合主流價值觀。言說風格的獨特性要求教師在言說時具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如,聲情并茂、生動形象;言語平和,沉穩威嚴;用詞優美;言語幽默等。這些都表現出教師不同的言語風格。當然,言語的教育性和理性是言語風格的前提。其次,教師要有教學熱情。對教學的熱情會促使教師研究言語藝術以避免毫無生氣的平淡無味,極力使自己的言語對學生具有吸引力、鼓動性和個人魅力,從而使學生在自己言語的鼓動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二)學生話語要凸顯主體性和探究性
課堂發生的一切都是師生互動的結果,學生話語是課堂互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功能,學生話語必須具有主體性和探究性。凸顯主體性和探究性的言說權力和自由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話語互動的積極主動性,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思考、質疑、探究、發現有待內化的新知。這個主動探究新知的過程才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促進文化知識傳承創新的同時,促進學生的發展。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話語的主體性和探究性呢?首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主體性是在互動中體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活動中,不要越俎代庖,事事代勞;學習是學生的事,教師只是引導者和幫助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在互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充分利用“先行組織者”。先行組織者的作用是為了讓新知識的學習能和學生的已有知識發生聯系,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沒有先行組織者或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新知的呈現就會顯得突兀而難以理解,感覺太難會使學生望而生畏或望而卻步,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先行組織者的使用使學習從已知過渡到對新知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們對學習更有信心。再次,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當要解決的問題在最近發展區內,就不會因問題的簡單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跳一跳摘桃子”又可使學生為了解決問題不得不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經過努力解決問題后又會增加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反過來又會激起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心理,提高學生參與教學話語互動的幾率。
(三)文本話語要突出簡潔性和立體性
文本話語是課程知識最初的儲備者,是教學內容的原始樣態,是師生課堂活動的領域。在課堂教學中,文本話語和教師話語共同協助學生生發自己的知識話語。但教師話語具有瞬間即逝性,而文本話語具有凝固性。其凝固性對于學生建構知識具有預成性和補救性。學生可以在接收到教師話語之前單憑文本話語構建知識;可以在接收教師話語的同時接受文本話語以促進自我知識的建構;還可以在沒有抓住瞬間即逝的教師話語之后借助文本話語進行知識建構。文本話語對于學生建構知識的獨特作用要求文本話語要具有簡潔性和立體性。
簡潔性即文本話語要簡單明了。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知識智力的待開發性,以及科學知識的欠豐富性決定文本話語不能太復雜,要力求用學生能理解的話語進行言說,同時要體現知識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文本話語的理解和把握。另外,文本話語的呈現要具有立體性。由于身心特點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風格一般有四種類型:視覺型(vissual)、聽覺型(auditory)、動覺型(kinesthetic)、觸覺型(tactile)。不同的學習風格決定學生在認知過程中依賴不同的感官。例如,視覺型學生傾向于通過觀看、觀察、筆記、閱讀等進行知識的吸收;聽覺型學生喜歡通過聽講別人的表述和講解,通過自己的默讀、朗讀等進行學習;運動型學生習慣通過自己的操作進行知識的學習;觸覺型學生喜歡通過觸摸感知、記筆記等進行信息吸納。所以,文本話語的呈現要具有立體性。例如,使用投影儀、錄音機、多媒體、白板等,使學生的眼、耳、口、手、腦并用,以滿足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對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教育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