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完了赴新加坡游學的手續之后,我滿心歡喜地給在前期到達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學已有半年的同事李偉打電話,問他在新加坡有什么感受。李偉在電話里說:新加坡天天“夏日”,好單調;新加坡飯食沒味道,不習慣;新加坡人很木訥,不好交往。李偉的話讓我對新加坡有了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我是帶著對新加坡的“不良印象”而去的……
一
在新加坡德明中學的校園里,我被干干凈凈的校園環境所折服。路上見不到垃圾紙屑,甚至連“灰塵”也很難見到。路面是干凈的,花壇的圍欄短墻也是干凈的,教學大樓的內墻外墻扶手玻璃也是干凈的。特別是雨過天晴之后,校園里的天、地、人、物、空氣更是干凈得讓人陶醉。干凈的校園環境,塑造了新加坡師生人人愛美愛干凈的心靈。在這干凈的環境里,我這個向來比較邋遢的人變得極為“敏感”——我總是怕自己的鞋子或衣服上沾了一點點兒污物,會與這干凈的校園環境不相稱而心生尷尬。所以我在新加坡總是要細心檢查自己的衣裝,總是很勤快地洗衣服,唯有干干凈凈,才能換個“心安理得”。干干凈凈的環境,是最好的“教育環境”,這環境會對邋遢者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讓任何一個不愛干凈不愛美麗的人在這里都會感到心有慚愧。
二
每天早晨,新加坡的學校都要進行升旗儀式,學生們面對國旗,手捂胸口,一起吟誦新加坡國民公約——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并為實現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卻又是一個“大國”。因為新加坡民族多,信仰多,移民多,語言多,文化多。440萬人口的新加坡,有華人,有馬來西亞人,有印度人,有土著人,還有來自世界許多國家的新移民。這么多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一起,按說很容易產生“沖突”的。可是在新加坡你能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和語言的不同,卻很難遇到因差異和不同帶來的“沖突”。歐洲人、亞洲人、美洲人、土著人大家都是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完全是一派“五湖四海皆兄弟”的和諧景象。因為大家和諧共處,所以新加坡的生活就顯得多彩、溫暖、安全、平靜、適宜,這讓新加坡成為全球最適宜居住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的學校教育變成了一個熔爐,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熔成了同一個信念“包容共創和諧”——教育是興國安邦之大計,新加坡人“最懂”這一原則。
三
新加坡的好多中小學生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是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偶像就是李光耀。只有697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島國,自1965年獨立以后,為什么發展迅速,成為經濟強國,被冠以“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稱號?因為新加坡出了個政治能人李光耀。李光耀以兼納東西方文化之長的眼光,以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的治國才略,把一個彈丸之地發展成了一顆璀璨的經濟明珠,其魄力和功績深得新加坡人的崇敬,新加坡人稱其為建國之父。當然,也有一些人會對李光耀懷有“異見”,稱其“專制”。有一天,我在德明中學的花園里遇到一群學生分成兩派辯論,一派是李光耀的“粉絲”,另一派則是“反對派”。他們辯論的問題:李光耀是不是一個專制者?反對派言之鑿鑿,舉出了很多李光耀專制的例證。“挺李派”幾乎就要大敗。一同學在聽完了“反對派”的所有發言之后,緩緩地說:如果李光耀是一專制者,那么你根本無法在公共場合說出這么多抹黑李光耀的言語。此話一出,“反對派”啞然——新加坡政治開明,校園內師生的政治思維活躍,關心政治是他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平常小事。新加坡的學生既讀圣賢書,也聞窗外事。
四
新加坡非常重視文化傳承與交流,所以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各樣的會展。這些會展有的是國際性的,有的是地域性的,有的干脆就由學校來承辦。因為會展繁多,所以新加坡可稱為“會展之都”。德明中學就承辦過很多會展,諸如服飾、宗教、歷史等等會展樣樣都有。也有富有中國特色的書法、中國畫、篆刻等等會展。還有建筑藝術、工業新工藝之類的帶有鮮明時代技術成果特色的會展。德明中學承辦的會展不但讓人大飽眼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會展能結識更多的朋友。會展成為新加坡聯系世界的重要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新加坡的學生和世界融合在了一起,他們的朋友遍天下,目光長遠。新加坡人得到世界的尊重,其學校參與的“會展之力”不可小看。
(作者單位:山東省莒南縣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