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低年級的孩子感受漢字美,并把寫字當做一種樂趣,確實值得探究與實踐的。以下是我在寫字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讓象形字“活”起來
一些象形字本身就是一個具體形象的形體,就是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認真解讀象形字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征,把每一個筆畫與具體的畫面形象結合起來,讓字“活”起來,字如其畫,畫如其字,字就不再是簡單枯燥的點橫豎撇捺的隨意組合,而是美麗的活生生的萬物。如“女”“山”“鳥”等。在寫“女”字時,我出示了一幅惠女挑擔的畫面,讓孩子圖字對照觀察,孩子們眼睛被點亮了,不難發現:第一筆撇點,是惠女的身子與向前邁出的一腳,應寫得低些。第二筆撇是后屈的一腳,落筆位置要比第一筆略高,而且撇要與撇點靠近些,不然就成了懷著寶寶的大肚媽媽了。第三筆橫是長長的扁擔,要寫得長些。寫這個字孩子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橫的位置低于撇點的轉折處,看了圖,告訴孩子們扁擔是搭在肩上的,不能放在腰上。這樣,橫的位置把握好了,這個字就像一個亮麗而又勤勞的惠女,躍然紙上。
二、讓左右結構的字比高低
左右結構的字除了讓孩子們懂得左窄右寬、左寬右窄、左右等寬這三種最基本的構字特點,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觀察左右的高低及右邊第一個筆畫的位置,這兩點把握好了,寫好左右結構的字就不難了。如“松”字的教學,可分三步走。一、掌握偏旁的基本寫法:左邊“木”字旁的豎要往右靠,豎為垂露,撇高點低。二、定好右邊第一筆的位置:右邊的“公”字,第一筆撇應對在“木”字旁橫畫的旁邊。三、比一比左右兩邊的字的高低:“公”字,最高的筆畫捺比“木”字旁起筆低,下面“撇折”與“點”比“木”字旁的落筆位置高。為了讓低年級的孩子更易于記住,可編成順口溜:“木旁橫短稍斜上,豎為垂露往右靠,右點落筆撇下方,公字撇在左橫旁,上低下高捺要長。”
三、讓上下結構的字串串燒
上下結構的字,最關鍵的是上下對齊,不能寫歪了。如“童”字,“立”的上點應對著“里”的豎。如“高”字,應以點為中心,下兩口左右各一半。為了讓孩子們學得趣味盎然,不妨來打個比方,把上下結構的字比作串串燒,上下的字就是好吃的肉丸丸,隱形的中心線就是把肉丸串起來的那支竹簽子,串得均勻了,對稱了,字也就正了。寫正是寫好上下結構的字最基本的要求。寫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注意其他的細節。如“高”字,下方的“豎與橫折鉤”要寫寬扁些,且兩邊要相向。這些則是串串燒上的調味料了。
四、讓孩子解讀字形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讀字形,發現規律,你會發現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給人留下的是非一般的感覺。如“衣”字,第四筆豎提往左靠,最后一筆捺的落筆位置比豎提略高。孩子們是這樣想象的:“衣”像一個小女孩在踢一個固定在繩子上的毽子。豎提就是踢起的一腳,要往后退一步,踢得才有力,所以豎提往左挪。那筆捺就是帶著繩子的鍵子,那個毽子飛起來了,飛得比腳高,所以捺就要寫得比豎提高一點,不能讓它落在地上。又如“言”字,第一橫長,下面兩橫短。孩子們是這樣解釋的:那個點是老鷹,第一橫是雞媽媽,它張開雙臂護住后面的小雞,所以,第一橫要寫長,而且要作保護的俯勢;下面的兩橫是小雞,要寫短;最后的“口”,就是最小的雞寶寶,它正嚇得張口大叫,尖尖的嘴巴都變了形,成了有點扁寬的了。
五、編故事讓字形說話
很多字形的結構是有規律可循的,可編成小故事。如左右兩邊相同的字,“朋”“羽”等,總是左邊的略小,右邊的略大。我是這樣編的:兩個雙胞胎字娃娃,從家里出來玩,常被認錯人,老大叫成老二,老二叫成老大。一次,老大做了好事,被表揚的卻是老二。而老二做了壞事,被批評的卻是老大。老大很委屈,哭著告訴字媽媽。怎么辦呢?字媽媽想了個辦法,說,小的走前面,大的走后面,這樣就不會認錯了。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壺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