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考察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數,這是好習慣。語文老師訓練學生作文,要在這一點上注意,教學生在實踐中養成這種好習慣。”可見,放手讓學生自改作文,引導學生形成自改的好習慣,進而提高寫作能力,是作文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舍得放手,敢于放手,讓學生動手自改作文,他們才能在自改實踐中習得方法、提高能力,真正體驗到“三分文章七分改”“文章不厭百回改”,從而真正提高作文素養。
一、激發興趣,增強意識
改好一篇文章要比寫成一篇文章的初稿更費事,如果小學生不能從改文中獲得樂趣,就不能調動學生自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查顯示:對于自改作文,小學生存在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多數學生認為寫完了就好了,不想動手,不想修改;有的雖然“奉命修改”,“老師叫改,不得不改”,但常常虎頭蛇尾,簡單改一改就算了;也有些“不知道怎樣修改”,心有余而力不足。總之,大多數學生缺乏正確的、積極的修改動機。所以,要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必須從激發自改興趣開始,并貫穿始終。我們可以通過講述古今中外名人改文的趣聞軼事,如唐代賈島的“推敲”故事,白居易每寫完一首詩總要先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的傳說,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七遍修改文學巨著《戰爭與和平》……讓學生體會到遣詞造句千錘百煉的作用,進而認識到認真修改作文的意義,從而激發學生自改興趣。也可以通過有趣的實例、優秀的范文,給學生以鞭策與激勵,激發學生修改的興趣。還可以通過正確評價學生自改的結果,激發學生自改的積極性。當然,開展一些作文興趣活動,如品味中外名人關于修改文章的論述,尋找“小老師”的活動,設立“文章病院”,組織“啄木鳥興趣小組”等,也都能激發學生自我求成的愿望,從而培養自改意識,明確修改方向。
二、掌握符號,規范使用
要想學會修改作文,就必須掌握基本的修改方法與修改符號——“增、刪、換、調”。“增”即增加必要的字、詞、句段,使內容更完整和妥當;“刪”,即刪去多余的部分,讓語言更簡潔、干凈;“換”,即把不適當的字、詞、句、標點換去,使句子更加流暢;“調”,即把安排不當的詞、句、段進行整理、調位,讓邏輯更清楚,表達更連貫。老師要掌握這些修改符號的規范用法,在批改作文時以身示范,準確使用這些符號,給學生以良好的影響。在平時的習作講評課上逐步讓學生認識這些符號,學習使用。到了學習四年級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可以利用課后的資料袋所附的葉老修改過的例文,讓學生較詳細地理解各種符號的特定意義,認識修改符號的運用。當這些修改符號入眼、入腦、入心時,學生就能很好地看懂老師修改的文章,就會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時嘗試使用,直至熟練,并最終內化為自己的修改能力與習慣。
三、范例引領,集體評改
學生學會了修改符號,關鍵還在于內化,還在于熟練使用。這需要老師的示范引領。集體評改、范例引路就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學生擬好草稿后,教師先挑一兩本進行眉批,給學生以啟發、以思考,改什么、為什么這里要改、怎樣才能改得好。隨后再取上、中、下數篇具有代表性的習作,進行對比性評講,抓住帶普遍性的一兩個問題作深入比較分析,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了評改的范式,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鼓勵和引導他們根據教師的評改,舉一反三,對照自己的習作自改,讓學生在具體修改習作的實踐中,獲得修改作文的知識經驗和方法技能,不斷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四、反復朗讀,自我修改
葉圣陶先生說:“寫完一篇東西,念幾遍,對修改大有好處。”讓學生朗讀自己的初稿,邊讀邊修改,這是培養學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徑。初讀改結構:學生完成習作后,大聲朗讀,看看文章的選材是否妥當,結構布局是否合理。再讀改詞句:接著輕聲讀,邊讀邊推敲,有沒有錯字、漏字、拗口或重復的句子,然后進行全面修改,讓語句更通順,表達更具體。復讀促提高:最后,再次放聲感情朗讀,借助語感,看看自己習作的全局和枝節是否通盤考慮,表達是否充分確切,同一個內容,同一個意思,能不能換上成語、名言、警句,能不能運用修辭手法進行修飾、潤色,讓習作不僅準確,而且鮮明、生動,這是個提高的過程。通過反復讀,反復改,經歷了“發現——修改——提高”三個過程,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民主參與,互評互改
實踐證明,建立學生習作評改小組,既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發揮他們在評改習作中的主體作用,又能很好地培養學生間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意識,共同提高習作能力。方法是每三到四人一組,每組由一個寫作較好的同學負責,互相交換習作細讀,互相提出自己在細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互相斟酌修改。要求是能進一步畫出或改正錯別字、漏句,指出不完整、不具體或不符合中心或多余的地方。這樣,在習作評改實踐中后進生也擁有“一席之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習作和修改的自信心;較好的學生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品嘗到了“共享共進”的樂趣,也提高了自己的習作修改水平。互評互改使團隊力量得到了彰顯,個體作用得到了張揚,學生的習作修改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文章不厭百回改,千錘百煉始得金”。要使學生自覺養成勤于修改文章的好習慣,教師所付出的艱辛,遠要比親自動手批改來得多。然而,放手讓學生自改作文,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改習慣,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只有學生的習作越寫越好,我們的作文教學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