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推進,需要直面審視語文教學理論,對“學理”進行深入探討。筆者提出“素色語文”的概念,并認為這是一種有文化淵源、有思想內涵、有顯著特點的語文教學理念。
一、“素色語文”之理念
“素色語文”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幾點:
1. “素色語文”是本色的。“素色語文”首先反映語文教學的本色。本色是與彩色對應的。本色反映事物本性、本質。關于語文教學本質的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文學性、思想性、工具性、綜合性、情感性、人文性等眾多觀點。這些觀點有其合理性,它們各自支撐著語文教學的某一個屬性。事物有一般屬性和關鍵屬性之分。從理論上講,“本質”有兩個評判標準:一是這事物區別于那事物的關鍵屬性,反映了事物的獨特之處。二是“本質”只有一個,它可以兼容、帶動其他有關的一般屬性。據此,語文教學的關鍵屬性并不是上述的眾多觀點,而是言語性。就是說,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語言習得,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學習、積累、訓練、感悟和提升。這是語文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本質所在。要積極倡導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語文的魅力在語文里。用語文活動表現生命活力,正是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也是理智的選擇。所以,從本色看,“素色語文”姓“語”。
2. “素色語文”是生本的。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講得太多,學生學得太少。小學語文教學姓“語”,有兩個特點,一是“小”,二是“學”。教學效果主要不是體現在教師的教學風采,而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增量”。所以“素色語文”要減少教師的“排放量”,還學于小學生,讓位于學習。筆者寫過一篇文章《論“讓學觀”》(刊發在《教學月刊》2010年第5期上),審視了“讓學”的含義:“讓”就是謙讓、給予,有一種位置變化、重點轉移之意。“讓學”就是把課堂的時間、場所、機會等盡可能多地讓位給學生的學習。從教室功能看,要變課堂、教堂為學堂;從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看,要更多地讓位給學生。從講授和學習的關系看,要更多地讓位給學習。“素色語文”的主要精神之一是:教師放手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主動、深入地學習語文。
3. “素色語文”是自然的。自然是與人為對應的。素描也好,素食也罷,一個重要的特征是自然、天然、原生態。語文教學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體現天然面貌,而不是人為地作秀。那些精心雕琢的課,給人的感覺是課技巧太“過”,簡直就像燒了一盤“葷菜”,吃起來時給人的感覺是“渾腥”太多,“油醬”太足,“色彩太濃”,“味道太重”,咽不下口。
“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素色語文”是一種必然的回歸,它是在多媒體泛濫,課堂被網絡、圖畫、音樂等包裝得過度臃腫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產物。
語文教學的原生態既是一種原始狀態,更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透過其本色、本性、本來面目,背后隱含的是真實、簡單。我國古代有“大音稀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說法,語文教學也應追求“化繁為簡”“大道至簡”的境界。減少一些人為虛設、舍近求遠、故弄玄虛的現象。只有從實際的自然出發,語文課堂才能真實有效。語文課堂如果失去自然的原生態,就像一束“塑料花”,鮮艷無比,卻沒有了生命的氣息。
4. “素色語文”是簡約的。簡約是與繁雜對應的。語文教育因素太多,內容繁雜,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失,才能更好有所得。正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言:“千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某種意義上,放棄也是一種智慧。語文教學要進行“減法思維”,刪繁就簡,清晰平淡,從繁分數走向簡分數。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東西,去掉非語文的東西,即使是語文的東西也要突出重點。有一句話很有哲理:把簡單問題講復雜很簡單,把復雜問題講簡單很復雜。任教語文課,難;上好語文課,更難;能把復雜的語文課教簡約,難上加難!簡約的語文課包括五個方面:簡明的教學目標、簡潔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過程、簡捷的教學方法、簡單的教學評價。
當然,簡約不簡單!“素色語文”,是“汪然平靜”的。意為:深邃的思想,平和的外表,是一種深淵靜流的境界。作個比喻,課堂似劇院,但不只是劇院,是潛心學習的場所;講臺如舞臺,但不只是舞臺,是學生展示成果的平臺。師生像演員,但不只是演員,是學習的伙伴。平平常常的“素色語文”,也許看不到懸念叢生、高潮迭起,但設計精心,頗有實效。
“素色語文”是對現下浮躁、形式、低效教學的返璞歸真。“素色語文”拒絕人為的刻意雕琢,拒絕課堂的富麗堂皇,拒絕作秀演繹,更拒絕虛情假意。“素色語文”體現的是一種素色、素面、素讀、素本的特點。
二、“素色語文”的特點
1. 素色:追求自然樸素的課感。
人有精神之氣色,課有理念之課感。一堂好的課,首先要有一種好的課感。清淡的素色和濃艷的彩色是課感的兩極。盡管課堂上的“彩色”不能少,但它只是起點綴作用。從本質上說,語文課堂應當追尋更多的樸素無華的素色。大教育家老子曾說過:“萬物莫與樸素爭美”,意思是說樸素在世間萬物中具有第一重要的位置。從語文課堂教學看,“素色語文”包括素色的課堂氣氛、素色的師生角色、素色的教學內容、素色的教學過程、素色的教學方式和素色的教學效果等。
以“課堂氣氛”為例說明。課堂氣氛指的是洋溢于課堂環境中的情調和氣息。一般說來,熱烈、活潑的課堂氣氛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置于身臨其境,欲罷不能的學習境界。這就是歡快的課堂氣氛對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熱烈、活潑的課堂氣氛固然有助于學習,然而,學習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心理活動,需要積極的思維和艱巨的努力。課堂教學中就不可能永遠處于一種輕松的境界。這必然要求比較肅靜的課堂氣氛。這樣,寂靜的課堂氣氛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教室里由熱烈轉為寂靜,并不意味著學習高潮已經過去,相反,恰恰說明學生的學習向更高的境界發展。學生的高明見解,往往產生在沉寂之后。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留出一些“空白”(靜場),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學習效果。所以,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教學觀察中發現,教師追求熱烈的課堂氣氛較多,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教師留給學生靜思的時間較少。課堂中表面上的生動活潑,容易形成學習知識中的虛假積極性。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安排,一會兒把學生引向熱烈的討論,一會兒讓學生進入深沉的思索。討論時,課堂上生動活潑;沉思時,課堂上鴉雀無聲。這樣的課堂教學氣氛就是素色的。
2. 素面:直接與學情素面相見。
“素面”者,陌生也。語文學習之始,對學習內容應該是陌生而有趣的;語文學習之中,對學習內容也應該是初次而直面的。“素色語文”非常關注學生的原始學習狀態,并以此作為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出發點。原始學習狀態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時表現出來的一種最初態度,它是語文學習積極性表現的最初指標。原始狀態一般分為積極的學習狀態和消極的學習狀態兩種,它們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積極的學習狀態表現為學生在學習時既有信心又有興趣,心理始終處于主動、進取的狀態。語文學習中強調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效率,雖有成效,但還是不夠的,還應隨時把學習狀態調整到最佳水平,體現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消極的狀態表現為學習時情緒緊張、厭倦、煩躁,心理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不及時消除這種消極的學習狀態,它將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中起阻礙作用。
在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課堂上的言論和行為表現出來。學生的目光有神還是呆滯,行動熱情還是怠倦,講話響亮有力還是吞吐乏力,注意力集中還是分散,以及課堂氣氛等等,都是了解學生學習狀態的重要方面。所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指出:“任何良好的教育,都要求有像父母一般的眼睛,每天每時每刻都能從她的孩子的眼睛里、小嘴上、臉額上,很準確地看出孩子心理狀態的各種變化。”
可以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概括為四種情形:(1)外靜內靜。學生坐立端正,外表平靜,但心不在焉,不能進行積極地思維。(2)外動內靜。學生坐立不安,甚至搞小動作,而且注意力不集中,不積極思維。(3)外動內動。學生坐立不安,又七嘴八舌,議論紛紛。(4)外靜內動。學生端正靜坐,鴉雀無聲,而又積極思維,展開想象。第四種情形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模式。
3. 素讀:對課文高頻反復地讀。
通俗理解“素讀”法,是指一種純粹的讀,一種“不求甚解”的讀,一種聲音瑯瑯、音韻和諧、抑揚頓挫的讀,一種“唱歌”一樣的讀,一種來來回回、反反復復的著眼于通篇的讀。
陌生地讀。“素色語文”的初讀課文,不宜建立在熟練的基礎之上。因而“素色語文”不主張課前過多的預習和準備,而強調學生讀書的“陌生感”,使學生產生“原初體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原初體驗,就是擯棄前人閱讀的心理定勢,如對背景的不加選擇的提前介入,先入為主的分析等,重新回到文本層面,讓學生以他們的眼光、自己的體驗,對作品進行陌生化的品讀。這樣的讀才能使學生獲得個性化的感悟。
隨意地讀。我們在教學中,總會在學生接觸文本前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讀書,或是閱讀文本后帶著問題去鉆研。這樣的閱讀貌似針對性強,目的明確,能提高閱讀的效率,實則加重了學生閱讀時的心理負擔,無異于背著石磨去看演出,哪還會有什么輕松愉快的心情?閱讀的樂趣又從何而來呢?“素讀”要求學生隨意地、自主地讀,沒有什么限制,不要求學生做閱讀練習,也不要求學生寫閱讀筆記,讓學生的閱讀活動直接指向閱讀材料的內容或包含的信息,在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閱讀中發展、提高閱讀能力。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作者、北大著名教授季羨林就很善于“素讀”。他說:“其實讀書不一定講究方法,任何一句話,一個事實都可能是有用的,只是這用處也許不是顯而易見的罷了……所以我想,讀書不必非得抱著什么目的,隨便翻翻就行……我在書里既不畫線,也不批注,除去專業著作之外,我也很少做筆記。讀一遍下來,不該忘的總會有點印象。”顯然,這種自然狀態下的閱讀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學生們也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反復地讀。讀書要經歷一個反復讀透的過程:從“讀通”到“讀厚”再到“讀薄”最后達到“讀準”。讀書是“慢”的藝術,只有反復地讀,才能透徹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內在本質。生態學原理告訴我們:學習過程不是一個線性積累的過程,而是一個生態式的“孕育”過程。前者只是知識的轉移,而后者才是知識的學習。就是說,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要經歷精神的“孕育”,必須在一個知識的生存圖景中反復才能逐步實現。讀《阿Q正傳》不同遍數地讀其效果是不同的:第一遍,我們會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點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視阿Q的為人;第四遍,鄙視化為深思的眼淚;第五遍,阿Q還是阿Q;第六遍,阿Q向自己走來。
4. 素本:按語言原本意思解讀。
對語文教學的本位、本體的確定,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立足點問題。目前尚有:師本、生本、文本之說。定位于“師本”,已不多見。定位于“生本”或“文本”的爭論則是常見的。從語文的本色看,應側重于“文本”。只有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凸現“生本”,才是科學而辯證的。脫離“文本”而去強化“生本”,語文教學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容易陷入“兒童中心論”的泥潭之中。所以,語文課堂應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直接對話和解讀,按語言原本意思去理解課文,學習語文,而不能游離語言之外。一位老師教《畫風》,設計了聽風、說風、試風、看風、畫風五個環節,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而且在這五個環節中,連起碼的讀、寫等語言的基本訓練也忽視了。素色語文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包裝,而在于內在的文本解讀,特別是對語言原本含義、特點的深入理解。
當然,正如“素菜為主、葷菜為輔”的素食觀念,提倡“素色語文”,并不意味著一素到底,排斥其余。認為“素色語文”就是要拋棄多媒體,一支粉筆一本書。這是一個誤區。語文課堂應以“素”為主,兼顧其余,體現的是一種境界:“素”中的百花齊放,“素”中的“百家爭鳴”,“素”中的“千姿百態”。
(作者單位:浙江省外國語學院教育系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