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教學設計的結晶,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引領、激發、牽動作用。教師如何才能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呢?
一、找準問點,循“點”而問
課堂提問,問題要精當。教師應細讀文本,找準提問的切入點。比如,文本的重難點、空白點、點睛點,作者的動情點,還有學生理解的模糊點、疑惑點,體驗的沖突點……把準問點后,教師便可循“點”而問,以問促思,以問促悟。通過“問”,除了引導學生感知文章主要內容、揣摩文本行文思路、體會遣詞造句的匠心、把握作者情感基調外,筆者以為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問——思辨互動,激活課堂。
通過“巧問”,促進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思辨,可創設出一種靈動的課堂氛圍。例如,著名特級教師徐善俊在《將相和》教學中有這樣精彩的片段。
師:請大家找出比“理直氣壯”更勇敢的詞?
生■:撞。
師:這兒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生■:“撞”的力量是很大的。
生■:這說明藺相如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表現藺相如的勇敢。
師:那么藺相如是真撞還是假撞?
……
由“撞”字切入,問點小,但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卻十分廣闊。“真撞”和“假撞”,學生回答這一問題需要聯系前后文。這就真正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二)問——激發想象,深化認識。
提問設計,應當特別關注文本中具有培養想象力功能的“點”,可利用文中插圖引導或文本的空白點提問。如教學《燕子專列》一文,教師可抓“四處”這一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文字,想畫面,你都看見誰了?他們也許去了哪里尋找燕子?也可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想象:貝蒂小姑娘是怎么尋找小燕子的?而后,創設情境,想象:如果你是小貝蒂的爸爸、媽媽,看看到這一切,你會怎么說?小貝蒂又會怎么說?……如此,循“點”而問,不僅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還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啟迪學生的思維。
(三)問——整合資源,讀寫結合。
教師的提問設計,不僅應著眼于提高學生信息存量,更應當促使他們重組信息,整合資源,讀寫結合。請看課例《“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結尾處。
師:當我們學完本文后,回蕩在我們耳邊的是那充滿愛的聲音——
生■:“精彩極了”“糟糕透了”……
師:聯系我們學過的文章,你還聽到哪些關于父母愛的語言呢?
生■:《釣魚的啟示》……
生■:《落花生》……
……
師:聯系自己的生活,用心感受,你又聽到哪些關于愛的聲音,或理解了父母哪些愛的舉動呢?
如此提問,從文本出發,步步推進,層層拓展,為本單元習作的思路打開奠定了基礎,促進了讀寫結合。
二、合理變通,轉化提問
同樣的目的,同樣的問題,如能變通發問方式,可以更加吸引聽者,不至于讓人產生聽覺疲勞。
(一)變“直問”為“曲問”。
如《白鵝》一課,根據小泡泡提示,應引導學生感受過渡段“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在全文中的作用。如教師這樣問:“聯系上下文,說說這句話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即是直問。如改為曲問,就可以先從“這只白鵝的高傲體現在哪里呢?”入手,再請學生分別找出相關內容所在的片段,然后再問學生:“是否可以把第二自然段去掉,為什么?”
相比較,教師變直問為曲問,不僅激發孩子的興趣,且降低孩子對新知的理解難度,提升整個教學過程的品質。
(二)變提問為圈畫批注
教學中倘若是要引導學生找準課文重點詞句的問題,可以轉化為閱讀時的圈畫、批注訓練。如教學《山中訪友》時,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一讀課文,畫出文中含有“朋友”一詞的句子。讀一讀,并談談發現。
二快速讀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再談自己的發現。
(三)變提問為動手操作。
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的提問,可轉化為閱讀教學中的操作訓練。如教學《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線路是什么樣子的?火車怎樣爬上“人”字形線路?怎樣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對上述問題,可讓學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線路的插圖,拿雙筆帽的圓珠筆代替火車,作上坡操作。這樣既生動形象,又簡單有效,學生在樂學中理解了課文,掌握了知識。
(四)變“師問”為“生問”
“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這是新課標從第二學段就開始對學生提出的一個閱讀要求。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為學生創設釋放疑惑的機會,由學生提出教學探究的主要問題。如課始,引導學生質疑課題;課上引導學生認真讀文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師再加以歸納、小結,形成主要問題,推進課堂教學。課的末尾處也可讓學生說說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如此換位提問,以問促問,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馬巷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