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追問,就是教師以深入探究為方向,以發展思維為路線,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的過程。教師適時有效的追問可以為課堂錦上添花,化平淡為神奇,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追問在“思維發散”處,把握思維的精度
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的多樣化。當學生僅滿足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時,教師應準確抓住問題本質進行追問,為學生適時恰當地點撥引領,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學生“缺乏思考”或流于思考問題的表象,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問題本質的思考,找到問題的實質內涵和聯系,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的計算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得到了以下五種計算方法:解法1:■÷■=■×■=■;解法2:■÷■=■×7÷(■×7)=■×7÷2=■×7×■=■×■=■;解法3:■÷■=■×28÷(■×28)=21÷8=■;解法4:■÷■=■÷2×7=■×■×7=■×■=■;解法5:■÷■=■×■÷(■×■)=■×■=■。
能夠用五種方法計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聰明才智,這時學生一般滿足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教師此時引導學生觀察這五種解答方法,在■÷■=■×■ 上加上框,追問學生:“在這些算法中你能不能找到■×■呢?為什么這些不同的算法中,最后都出現了■×■呢?”這一追問如點睛之筆,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馬上發現盡管算法不同,但是每種算式都出現了■×■,非常直觀地感悟到這些算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準確把握了知識的本質內涵,提高了學生思維的精確度。
二、追問在“矛盾分歧”處,挖掘思維的深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要努力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而學生的差異,會導致學生在自主探究能力與探究結果上的不同。這就需要教師直面學生的差異,根據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和解法,通過追問,幫助學生理解不同解法的價值,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深處發展,從而溝通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間的聯系。
教學“24時記時法”時,學生對“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哪種好產生了矛盾分歧,有的學生認為:“12時記時法好,一看就可以知道上午或下午。”有的學生認為24時記時法好:“因為它簡潔,只需要幾個數字就表達清楚了,而12時記時法還要寫那么多漢字。”當大多數學生認為12時記時法好的時候,教師追問:“如果用12時記時法來播報電視節目,外國人不認得早上、下午、晚上,他能看懂時間嗎?”大多數學生認為24時記時法好的時候,教師追問:“我約一個朋友看明天的球賽,在電話里我應該告訴朋友,明天下午4點一起看球賽呢?還是說明天16時去看球賽?”教師針對學生矛盾處的追問,引發學生的不斷思考,學生經歷了思辨的過程后,領悟了:“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沒有好、不好之分,只不過它們適用于不同的環境。
三、追問在“錯誤產生”處,拓寬思維的廣度
思維的廣度,突顯的是思維的發散性,這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表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經驗閱歷的影響,難免會出現錯誤的解答。面對這樣的教學資源,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課堂教學中生成的錯誤,引領學生從錯中求知,從錯中探究,拓寬學生的思維,建構起數學知識的體系。
教學“精打細算”一課時,知識點是小數除法計算。讓學生嘗試練習時,出現了這樣的做法(如圖所示)。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追問:“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余數的1呢?為什么余1呢?”讓學生借助實際背景理解了剩余的1元已經不夠平均分給5袋牛奶了,這時教師繼續追問:“我們如何繼續分呢?”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把1元變成10角與后面的5角合起來,等于15角。平均分到每袋是3角。”教師緊接著進行第三次追問:“為什么小數點點在2的后面?”組織學生結合“元、角、分”的知識背景進行解釋。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觀察豎式,學生馬上就理解了,“15”處不能點小數點,因為這里是用15角去平均分的。當學生“出錯”時,教師不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是準確把握學生理解錯誤的關鍵處進行順勢追問,使學生找到問題癥結所在,結合原有的“元、角、分”知識,體會豎式的算理,從而達到對小數除法算理的正確理解和掌握。
四、追問在“知識關鍵”處,提升思維的高度
“知識關鍵”處通常也是知識的重難點處,知識的重點往往是知識的核心或后繼學習的基石。知識的難點是學生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效的數學課堂必須圍繞重點、突破難點。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追問,讓學生的探究不會停滯于粗淺的表象上,而是透過表象探究知識的本質。教師在知識關鍵處追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的障礙。
教學“垂直”時,當學生通過自學,理解“當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后,教師讓學生指著黑板上的直線說出自己的理解:“直線a是直線b的垂線,直線b是直線a的垂線。”教師追問:“你能在圖中通過一些帶有箭頭的線來表示它們的關系嗎?”一位學生畫出了右圖。教師設問:“你們明白這個圖的意思嗎?”大多數學生搖頭表示不明白,這時教師追問這位學生:“同學們都不明白。你來解釋一下。”學生回答:“這兩個箭頭,一個表示直線a是直線b的垂線,另一個表示直線b是直線a的垂線。”教師追問:“同學們都明白了嗎?你們覺得這兩個箭頭畫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一位學生回答:“我認為這樣比較簡潔。本來要表示直線a是直線b的垂線,要畫一條線和一個箭頭;又要表示直線b是直線a的垂線,還要畫一條線和一個箭頭。她這樣畫,把兩個意思都表示出來了。”受到啟發,一個學生提出:“直線a是直線b的垂線,直線b是直線a的垂線,我們可以說——直線a和直線b互相垂直。”經過教師緊緊抓住知識關鍵處的一系列追問,及時準確地引領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使學生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知識上的難點,在掌握結論的同時,還清楚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中心小學?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