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已經十多年了,這十多年來,不斷探索、實踐、反思。在忙碌中,摸著石頭過河的旅途上,走過許多彎路,現在也有些感悟,寫下來和大家交流。
關鍵詞:搭石;教學導語;人性美
本學期,我代表學校為我鎮教師上了一堂語文示范課,內容是小學四年級語文《搭石》。《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字里行間洋溢著大山里人的濃郁的生活氣息。我設計本課的教學思路,一是讓學生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體會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學習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美、感受美。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小事讓人們感受到美的。
為了讓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感染學生的心,我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的處理,用以激發學生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愿望。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創設美
由于我們是工作在農村的村小,教學設施、教學條件有限,我也只能憑著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把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把學生帶進教材。
二、設計好教學環節,挖掘美
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教師真的要像導演一樣,把每個鏡頭,每個畫面清晰呈現給學生,所以,我必須設計出層次清晰,操作性強,時效性高的課堂活動程序。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把握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引導學生初讀、細讀、精讀。我的引導、提問既要有思維的容量,又要有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必須抓住文章的關鍵,適時地進行啟發點撥。教學《搭石》一課,我首先以什么是“搭石”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并要求學生能用文中的語言來描述。當學生回答出我的問題后,我又引導學生思考搭石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通過讀,感受到搭石給鄉親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然后,我又以“搭石”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道風景”展開,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三、四自然段,可以是表情朗讀,抓住課文中的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通過圈劃,小組討論、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挖掘文中,表現鄉親們的美好心靈的“這道風景”,學生仔細品味“一行人走搭石,協調有序,清波蕩漾,人影綽綽”這是大家看得到的“風景”。兩人對面走搭石,招手謙讓,青年人走搭石背著老年人,老人走搭石,盡管急著趕路還要擺搭石,這就是作者心中體會到的“風景”就這樣,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去感受鄉親們的善良,無私的就像那默默無聞的小溪中的搭石一樣。
三、創設好課堂氣氛,品味美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使整個課堂彌漫著一股親切、活潑的氣氛。課堂上學生爭先發言,或點評或小組討論,我的任務就是在課堂上架起一座文本與學生對話的橋梁,使學生能品味文章語句的內涵,讓學生有新的感受與體驗。
四、聯系生活實際,拓展美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我探究。當然,學生的自我探究,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探究,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的討論下進行。生活即課堂,在引導學生感悟他人的美好篇章時,我時時不忘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搭石”的作者就是在平凡的小事中發現美、贊頌美。
常言說得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只要我們處處留心,事事上心,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小事中品味出人間的“真、善、美”。
(作者單位 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穆家鎮魯家聯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