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刊2013年第6期和第7、8期合刊刊載了葉一舵教授的專題演講《做一個快樂教師——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之一、之二——《認識自己》,本期刊載該專題演講之三《解剖自己》(根據錄音整理,有刪減)。
解剖自己——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成因
目前教師常見的心理問題很多,主要有:
心理壓力大是教師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根據調查,六成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心理壓力很大或者比較大。教師的心理失衡現象也比較普遍。很多教師認為,教師這個行當,有點像坐花轎,看起來非常光榮,但實際上并不輕松,特別是和公務員等其他工作崗位相比,不足之處甚多。教師的焦躁、抑郁情緒也相當普遍。職業榮譽感欠缺也是一個問題。所謂職業榮譽感欠缺就是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同度、滿意度不高。如果教師的職業榮譽感不高的話,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就沒有幸福感。教師還存在適應困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新上崗的教師不大適應,還有一種是當了大半輩子的教師仍然不大適應。還有職業倦怠,職業倦怠從專業上講是非常復雜的一個概念,比如很多教師,一走進校門口就開始唉聲嘆氣:唉,又要開始上課了!人際困擾,教師除了要處理好上下級、同事等關系以外,還有兩種相當難處理的關系:一個是師生關系,這是全世界公認的具有挑戰性的關系之一;二是教師與家長的關系,這個關系更難處理。當然,還有屬于個人的心理危機,如情感危機、財務危機等。這些都是教師常見的心理問題。
全國最新的調查表明,29?郾1%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10%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3?郾5%的教師存在心理疾病。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目前中小學教師最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心理壓力問題。什么是心理壓力呢?心理專家給出一個公式,壓力=(期望-現實)×重要性系數。壓力是“期望”與“現實”的一個函數,一個人的期望與現實總是有落差的,如果這個期望對你特別重要,然而它與現實的落差又比較大,那么壓力就油然而生。到底是什么東西造成我們的壓力呢?世界衛生組織通過調查,概括了七種壓力源。一是工作壓力;二是家庭壓力;三是人際壓力;四是個人壓力;五是環境壓力;六是未來壓力;七是文化壓力。
在我看來,世界衛生組織所說的這些壓力源概括起來就是三種因素。
第一是社會因素。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包括我們今天如此重視的教師心理調適問題,都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只有GDP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心理消費才能進入衛生、健康、保健的消費序列,而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消費序列。如果你到街上去做個調查,即便一次心理咨詢每小時500元、600元,現在都會有人去消費,而在十幾年前未必是這樣。社會變遷讓我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社會變遷給我們帶來了價值取向上的變化,這是最深刻的。價值取向是把握我們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制約因素。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時刻都在制約著我們的心理健康。臨床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很好地去解決病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多心理疾病是無法根治的。這種價值觀的變化確實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得到的。不說別的,就說金錢觀的變化吧。過去我們對錢的興趣肯定沒有像今天這么濃厚!80年代的時候,我也經常去電視臺當嘉賓,去企事業單位和學校講學,那時沒有人會過多在意當一回嘉賓、上一堂課能取得多少錢。而現在不一樣了,市場經濟的杠桿在起作用了。社會的變遷給我們的影響太深了。不用說是成年人,其實小孩也是一樣的,所有這些價值觀的變遷都會影響到他們。《新民周刊》曾總結了八大挑戰教育的難題,每一個教育的兩難問題都是社會變遷引起的文化變遷給我們的教育提出的挑戰。我們的教育難題是什么?是要讓孩子學會識別欺騙,還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仁慈?前一段時間有報道說,一個老大爺騎自行車摔倒在地,等他醒來后才發現是一個戴紅領巾的小孩子把他扶起來了。這時竟有路人猜測說,就是這小孩子把老人絆倒的,其實不是。這時候我們到底要教我們的孩子見義勇為,助人為樂,還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學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還有財富問題,小孩常議論這個家長什么時候買了好車子,那個家長什么時候買了大房子等等。有一次我糾結了很久終于狠下心買了一部挺貴的手機,正在那研究,我小孩看見,過來對我說:“有什么好看的,我同學也是用你這樣的手機。”我說你同學為什么也用這么好的手機?她回答說,我去過我這個同學家,她家很有錢,有別墅、有寶馬車。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究竟是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坦然地面對財富、享受財富,還是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學會艱苦樸素、艱苦奮斗?這都是我們的教育面臨的兩難問題。社會變遷給我們造成價值觀的變化、人際關系的復雜、工作壓力的加大、競爭加劇等,所以這個時代的心理困擾就比任何時候都要多。
第二是職業因素。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又會造成教師本身“特殊”的壓力。比如說教師固化行為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把教師比作蠟燭。廈門集美陳嘉庚墓旁有一個雕塑,叫做“流淚的蠟燭”,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都快流淚了,因為蠟燭是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現在我們要追求什么,要追求的是:教師是太陽,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照亮自己。我們還把教師比作園丁,園丁一天到晚都做修剪的工作,這是很令人煩躁的。我們還有“水論”,經常說教師要博學,要給學生半桶水,最好自己要有一桶水。還有,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就是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為此會造成教師比較大的心理壓力。另外,教師職業也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某些負面影響。比如教師除了跟家長接觸,跟學生接觸外,人際圈子很小;學生難教,家長難處,成就難得。教師也許只能默默當一輩子教師,他不可能今天教完,明天某個學生就能取得輝煌成就,所以往往很難看到自己的偉大成就在哪里,尤其是中小學教師。還有,教師角色的多重性也會給教師造成很大壓力。現在的教師往往要承擔常人難以承受的多種角色。比如教師要當先知,因為你是教師啊,教師要無所不知啊;教師要做圣人,因為你是道德楷模要為人師表;教師還要當偵探,你要對學生的事情了如指掌;教師還要做保姆,孩子在校教師要全權負責;教師還要做告密者,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告知家長,你沒有及時匯報,人們就會質疑你的責任心;教師還要當心理輔導員;教師還要當替罪羊,要對很多的教育問題負責。教師角色的無限膨脹會給教師造成巨大的壓力,甚至可能導致教師難以樂于自律,難以舍己為人,難以樂觀現實,那就會出相應的問題了。教師一旦出問題,危害是無窮的,因為他先危害自己,然后再危害學生,然后通過學生危害社會,那問題就會變得非常嚴重。
第三是個人因素。包括身體健康、家庭關系、人格特質、心理沖突、危機事件等,這些個人因素對教師的身心健康影響也是很大的。身體是心理的基礎,如果一個人天天都是病怏怏的,那他的心理健康就要大打折扣。又如,青春痘本來并不是心理問題,但是一旦被感受、被認知、被自己過度重視就成了心理負擔。還有家庭關系,如果家庭關系出現了問題教師心情絕對受影響。還有人格因素,承受能力就是一種人格因素。比如,校長批評了兩個教師,其中一個教師承受能力比較強,領導的批評他左耳進右耳出;另一個教師承受能力比較差,他就會不斷琢磨這是為什么?還有心理沖突,如果一天到晚自己跟自己較勁,必然也會出問題。想得太多就可能出問題,這山看著那山高,看到人家官越當越大心里越不好受,看到人家下海賺了錢心里也后悔,這都很容易出問題。所以說,什么樣的人才是心理最安全、最健康的人呢?一是思想開放的人心理比較健康,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二是最為保守的人也是心里越比較健康的人。還有重大的個人生活事件,如離婚、親人病故、失戀、火災、地震等,這些影響一生的事件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影響也是很大的。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黃常棋)